一台设置在小学门口3年之久的“电子警察”终被停用。
3年前,为了确保学生上下学时的安全,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第一小学门口正式设置“电子警察”抓拍系统。该“电子警察”启用的前几个月,每个月抓拍量均在条以上。
3年后,该“电子警察”每月抓拍量降至条以下。水城区公安交警部门根据今年5月17日出台的《水城区公安局电子警察设置后评估办法》,在广泛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群众的建议意见后,于今年6月将该“电子警察”停用,得到学校师生及家长们的拍手称赞。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来到第一小学门口看到,附近的“电子警察”已被撤掉,取而代之的是:在经信局路口穿越到一小门口路段安装了红绿灯,实行人车分离;加上很多驾驶员已基本养成斑马线礼让行人的良好习惯,现场车辆行驶畅通,井然有序。
据了解,“电子警察”设置后评估机制是六盘水市政法系统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中,始终把“我为群众办实事”贯穿全过程,深刻吸取有关地方经验教训,突出民意导向、问题导向,积极正面回应群众对“电子警察”设置后存在的“热点”“焦点”问题,实现“让民意领跑警务,让警务保障民生”的一项创新之举。
善于换位思考
细算“民生账”
站在第一小学大门路口,水城区公安局交警大队副大队长杨成江告诉《法治日报》记者,该“电子警察”设置后,一开始受到群众的欢迎,后来随着时间推移,驾驶员斑马线礼让行人良好习惯的养成,就出现了一些投诉。
“投诉主要集中在,由于不礼让行人会被抓拍,一些驾驶员行经该路段时应当通过而不敢通过,造成车辆缓行导致通行率下降。后来,我们广泛征求代表委员、群众的建议意见,大家都认为应停用‘电子警察’、增设红绿灯。”杨成江说,这样既确保了学生安全,也保障了车辆通行畅通。
其实,在评估机制出台后,通过广泛征求民众建议意见,并切实进行整改的事例还有很多。水城区公安局针对辖区内“电子警察”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务实管用、是否方便出行等问题,在贵州省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第三指导组的精心指导下,走进街头巷尾,对临街商铺、机动车驾驶员、居民住户、学校师生等进行问卷调查,累计发放问卷余份、收集合理意见建议22条。
同时,水城区还从中心城区个电子监控设备中,累计排查出抓拍违法数据最多的10个“电子警察”设备,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10条;对中心城区26条主要道路标志标线进行排查,发现问题和整改落实21处。
杨成江举例说,违法抓拍前10个“电子警察”中,水城大道与红桥东路路口,同一方向(西至东)视线内两个灯杆,两个信号灯容易造成驾驶员视觉混淆,路面停止线、分道线施划不规范,造成压线、闯红灯违法较多。在听取群众意见基础上,交警部门进行了整改,对该路口停止用“电子警察”进行违法取证,调整信号灯角度,重新施划标线。
“21处标志标牌排查出的问题主要是标线、标牌长时间未维护,存在不清晰、损毁、缺失等情况,已经在整改中。”杨成江说。
“目前,建立‘电子警察’设置后评估制度迫在眉睫,一定要在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期间推动公安机关完成试点工作。”省纪委省监委调研法规室副主任、省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第三指导组副组长王剑波表示,执法机关在制定、出台政策法规,尤其是关乎群众“衣食住行”切身利益的规定时,要时刻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