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贵州六盘水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建设高质量 [复制链接]

1#

「本文来源:央广网」

梅花山世界最长同路径山地索道梅花山索道(央广网发六盘水市委宣传部供图)

央广网贵州12月14日消息(记者周娴)素有“江南煤海”之称的六盘水,曾因富集的资源,而拥有众多发展良机。然而,与其他资源型城市一样,六盘水在尽享资源所带来的机遇和荣光时,也因对资源的过分依赖,面临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以及发展后劲乏力的尴尬。

实际上,受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和工农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生态环保压力巨大等瓶颈制约,六盘水对转型发展的探索从未停歇。特别是*的十八大以来,六盘水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践行绿色路径,从高污染、高能耗到智能集约,从产业链、价值链低端到走向高端,走出了一条成长型资源城市的转型发展之路。

“十三五”期间,六盘水在“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传统产业改造、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产业转移承接和产业合作”等方面获得国务院通报表扬,成为全省唯一入围全国第二批8个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城市,六盘水高新区获批省级高新区。

妥乐古银杏((央广网发六盘水市委宣传部供图))

六盘水市发展改革委*组成员、市区域经济发展中心主任冯坤表示,六盘水聚焦农业现代化发展,坚持于不可为处有为,变荒山荒坡为千顷良田,走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路子,推动以刺梨、猕猴桃和早春茶为代表的“凉都三宝”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以规模抢市场、以市场定规模,特色农业种植面积近万亩,产值.48亿元,形成全国最大的刺梨基地、全省最大的猕猴桃基地,茶园面积超过31万亩,实现“社会得绿、企业得利、农民得益”的多赢局面。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委联合印发通知,推广并通报表扬“十三五”时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典型经验做法。其中,作为贵州省唯一的国家创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六盘水市立足资源禀赋,打造猕猴桃“吨产园”、刺梨“千斤园”、茶叶“万元田”(以下简称两园一田)的经验做法获推广并得到通报表扬。

“十三五”期间,坚持绿色化、高端化、集约化改造,“煤、电、钢、焦、气、化、材”要素保障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加速构建,传统产业持续转优、转强。绿色矿山建设全省领先,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率、煤矸石利用率、矿井水处理率分别达54.88%、84.38%和%。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协同发展,加快推进能源产业优化,全市正常生产煤矿机械化智能化“两化”覆盖率实现%,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比提升至13.53%,风光水火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系统加快形成。首钢水钢实现机器人替代人工作业,开启钢厂余热为市中心城区集中供暖模式,钢铁产业“制造+服务”转型持续强化。

在老工业城市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上作示范方面。六盘水持续推进“百企引进”、“千企融合”,按照“依托资源、依据市场、依靠创新、依赖环境”的原则择优培育新兴产业,按照“板块布局、产业耦合、链条发展、集聚建设”的原则,进一步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持续推进新材料、新型能源化工、旅游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现代纺织、物联网、现代物流等“七大产业板块”全链条发展,截至年10月底,七大产业板块已投产企业家,实现产值.74亿元。推进“科技银行”试点,设立科技型企业贷款利息补贴专项资金,发放资金万元。设立“产业转型升级贷”,为产业转型升级项目新增贷款23.6亿元,推动企业发展。

百车河水车世界(央广网发六盘水市委宣传部供图)

在老工业城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作示范。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着力构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唱响“江南煤都”“中国凉都”和“生态绿都”的“三都赋”。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固废治理、乡村环境整治”五场战役,市中心城区空气优良率连续44个月达%,正在实现由“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的转变。国控省控地表水断面达标率95.45%,森林覆盖率达到62%的历史高点,全市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环境治理型“四型”产业的绿色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不断提高。

坚持把产业发展、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内在要求,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三变改革”助推农村产业革命升级,持续巩固脱贫攻坚的胜利果实。深入推进“三变改革”,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模式,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引领了分散小农走向农业现代化,激活了农村的资源、资产、资金。同时,通过保底、务工、分红“三重收益”,构建让农民更多分享发展成果的利益联结机制,有效带动62.6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彻底撕下“绝对贫困”的标签,书写减贫奇迹的六盘水篇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