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白癜风比较好的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4707905.html北京治白癜风比较好的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4707905.html坐落在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韭菜坪半山腰上的海嘎村,是贵州海拔最高的村寨,聚居人口以彝族人为主。曾几何时,海嘎人“住的是茅草房、吃的是洋芋饭、喝的是望天水、穿的是布巾巾”,偏远、落后、贫穷是过去海嘎村的真实写照。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海嘎村“山乡巨变”。
年10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出席*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的讨论。海嘎村*支部第一书记杨波向总书记汇报了海嘎村的变化:
“这几年我们村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人均收入元,硬化路串起家家户户宽敞明亮的楼房,小汽车有多辆,医疗保险全覆盖,全村没有一个孩子辍学,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46%。”
“扶贫必扶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07:29
▲微视频
海嘎村的明天
初秋的韭菜坪,细雨绵绵,烟斜雾横。位于半山腰上的海嘎小学,群山环抱,格外幽静。
三尺讲台上,郑龙校长正在给低年级的学生上数学课。寒来暑往,不知不觉间,郑龙的教师职业已经到了第21个年头。
郑老师至今还记得他刚到这里任教的情形,“第一天来我记得特别清楚,那一天是正月十五,周围很荒凉,没有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些房屋,离得最近的只有两户人家。”
▲过去的海嘎村,居住条件十分艰苦。
当时学校算上他,只有三名老师。村里不通水、不通电、不通路,村民住的是茅草屋、种的是旮旯地、吃的是望天水,从山脚下走路到学校得花三四个小时,交通极度不便。
地势高、条件艰苦、信息闭塞,一度阻断了当地孩子的求学路。同在海嘎小学任教的熊伟红老师感同身受——生在海嘎村,却不能就地入学。“10岁左右,我就下山去读书。因为这上面的条件比较恼火(艰苦)。那时候交通也不发达,教育方面比较落后。为了我的学习,我们一家就都搬下去了。”
郑龙和两名老师上山后,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让村里的孩子入校读书。以当时的条件,吃的是洋芋、玉米和苦荞,上课是村委办公室,老师没有宿舍,每天还要到学校对面山后背水吃。学生待不住,老师更留不下。
“我们入户动员时,很多家长都愿意让孩子就近上学,但是又担心老师像以往一样,待不了多久就走了,孩子又只得到山下的学校上学。”郑龙说,他们一再向村民保证,决不轻易离开。为了鼓励女孩读书,25元的学杂费,只收10元。村民们吃了“定心丸”,这才放心让孩子入学。
年6月底,海嘎小学建校55年来的第一个六年级班,毕业了!
这13个孩子,是海嘎小学的第一批毕业生。在大多数的学校,学生毕业是很平常的事。对于海嘎小学,这场毕业典礼却意义非凡——成为一所完全小学的最好见证。
▲年6月,海嘎小学第一届毕业班合影。
郑龙一直有个梦想,要把海嘎小学打造成一所真正的完全小学。“孩子们到了五六年级,就要到下面的学校去就读,比如说腊寨、大庆。条件好一点的,就送到中心校就读。”郑龙说,每周来学校上课途中,他都会遇到五六年级的孩子下山读书。山高路远,孩子们上学一路奔波,对他触动很大。
然而由于条件艰苦,海嘎小学一直留不住教师。长期以来,郑龙既是老师,又是校长;既是管理员,又是炊事员;既是保姆,又是维修工……好多年过去了,海嘎小学的“完小梦”一直没圆。
年,郑龙兼任了山下腊寨小学的校长。这是一所条件较好的学校,年轻老师比较多。在这里,他结识了顾亚、熊伟红等一批有思想、有活力的年轻老师,也萌发了动员老师去海嘎的想法。
“不厌其烦地跟他们说,说动了一个老师之后,我们两个又说服第三个老师,然后再去说服第四个,不知不觉中大家都形成了齐心办学的理念。”年,郑龙结束了腊寨小学的工作,带着四位老师一起回到海嘎小学。也正是在这一年,海嘎小学终于获得了六年义务教育的资格。
有人留守,这里的教育才会有希望。如今,海嘎小学已经有了12位老师,他们各有所长,有抱负、有理想。对于学校的未来,郑龙多了几分笃定。
年,海嘎村的人均纯收入已由年的元增长到了元,最后一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16户35人全部脱贫,彻底摘掉了“穷帽子”。
如今的海嘎村,路灯矗立道路两侧,水窖遍布农家院落,“彝家风情”农民画装点了新刷的白墙。村民通过种苦荞、养蜜蜂、开农家乐、外出务工等多种途径增收致富,日子越过越红火。
▲今天的海嘎村,村容村貌整饬一新,道路交通极大改善。
第一书记杨波是这些年海嘎村变化的亲历者。“我见证了海嘎村的巨大变化,曾经的‘穷旮旯’也拥有了好光景。”
而他更在意的,还是海嘎村的孩子们,“我们的孩子才是我们海嘎村真正的未来。对于教育扶贫,我们是非常重视的。”
教育着眼于人的精神塑造,可以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勇于追求梦想的海嘎的孩子们,就是希望所在。杨波说,“教育让他们更加阳光向上,更加勤劳勇敢,更好融入社会,更有能力建设美好的海嘎村,靠自己的能力让生活更加美好。”
年6月,海嘎小学第一届毕业班的孩子们给亲爱的郑龙老师送上了毕业礼物。一个女孩这样写道:“亲爱的郑老爸,我知道您也在为我们默默地付出,在这儿我也对您说一声‘谢谢’。祝您身体健康。您的女儿,龙梦。”
龙梦,一个有梦的孩子,和班上很多孩子一样,把郑龙喊做老爸。海嘎小学六年的时光,让他们更加自信,懂得了感恩,更有了跨越大山的梦想。
在年6月全镇期末统考中,海嘎小学总平均分在12个学校中名列第一。一双双憧憬未来的眼睛,一张张自信开朗的笑脸,是海嘎村真正的未来和希望。
如今,郑龙还不时将陈旧的照片给新来的同事展示。照片上的海嘎村还是当年那一栋栋低矮破烂的土坯房。而照片上的学生,如今已实现了他们的梦想。
窗外,秋日的雨丝中,云山雾海缭绕在宁静的海嘎村上空,或蜿蜒若龙,或轻薄似纱,美得让人沉醉。孩子们的歌声、笑声、读书声,从这所被称之为“贵州最高学府”的海嘎小学里传来,被山风吹向了很远的地方……
总监制丨骆红秉
监制丨王姗姗张鸥
制片人丨兴来吴璇
主编丨宁黎黎
编导丨张伟浩赵言言
记者丨陆明明
摄像丨肖泽群张伟浩
剪辑丨赵言言
视觉丨江雨航
音编丨丁宝宏
统筹丨刘林
鸣谢丨贵州广播电视台钟山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