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六盘水厚积薄发新凉都 [复制链接]

1#

时序更替,万物维新,时间的指针即将转向崭新的刻度。

五年来,面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六盘水市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大跨越和大发展。

综合实力持续攀升

五年来,面对多重挑战和难得机遇,六盘水迎难而上、担当作为,脚踏实地、苦干巧干,办成了一批增动能、利长远的大事难事,新的增长动能已然集聚,厚积薄发的坚实基础全面筑牢。

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年全市GDP总量.25亿元,年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年达到.62亿元,是年的1.4倍。年一产增加值.79亿元,是年的1.36倍;二产增加值.99亿元,是年的1.29倍;三产增加值.84亿元,是年的1.56倍。

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年全市GDP同比增长4.5%,与全省持平。今年前三季度,全市GDP增速持续高于全省平均增速8.7%,继续保持全省第二方阵。五年年均增长7.4%,分别高于全国5.7%、西部省份1.7和0.8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2.7:44.8:42.5,与年相比,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占比分别下降0.4和4.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提高4.4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元、元,五年年均增长8.0%、9.7%。农村居民收入快于城镇,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五年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快于城镇1.7个百分点。

转型升级步履铿锵

年6月下旬,一纸喜讯沸腾凉都——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年度评估结果出炉,六盘水入列优秀等次。10月,六盘水又有2项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

按照“一产转型、二产升级、三产优化”的思路,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分选猕猴桃

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以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加快现代山地特色农业发展,仅猕猴桃、刺梨、茶叶三个产业总产值就接近30亿元。水城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成为贵州省唯一一个获国家首批认定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新型工业化势力强劲。推动煤炭资源精深加工,加快煤层气产业综合开发利用,促进煤电铝材、煤焦化等向高附加值延伸;“七大产业板块”投产企业达家,实现产值近亿元,为实现工业大突破、再创工业新辉煌积累宝贵财富。

野玉海景区玻璃栈道

旅游产业化扩面提速。A级旅游景区从1个增加到28个;省级及以上旅游度假区从无到有,增至9个;野玉海山地旅游度假区成功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实现核心拳头产品零的突破。盘州成功获批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六枝、水城、钟山创建通过省级验收。旅游业增幅连续五年名列全省第一,呈现“井喷式”发展。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五年来,市委、市*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砥砺奋进,笃定前行,城市建设交出了一份精彩答卷。年,六盘水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城镇规模越来越大。历经四轮城市总规划修编,市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平方公里,与第一轮相比,增长了十余倍;以人为核心,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33.8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1个百分点以上。

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全市“三横一纵一环”高速公路主骨架建成,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公里,%行*村实现通油路(水泥路)、通客车,30户以上村民组实现%通畅,公路密度排全省第二,成功入选“四好农村路”市域示范创建突出单位;沪昆高铁境内段、安六城际铁路建成通车,盘兴高铁开工建设,市域整体跨入高铁时代,率先成为全省第一个和全国为数不多的实现县县通高铁并全部建有高铁站房的地级市,六盘水成为名副其实的“四省立交桥”。

三地同城步伐加快。着力构建加快推进钟山、水城、红桥和市中心城区、六枝、盘州两个“三地同城化”,加快城镇一体化进程,走出一条“三地同城、城乡融合、产城互动、生态宜居”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如今,六盘水成为全省第一个无县地级市。

现代化农业

乡村振兴全面提速

五年来,六盘水“把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力打好“四场硬仗”,扎实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脱贫攻坚连战连捷。

年,全市个贫困村全部出列,62.6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六枝特区、盘州市、水城区3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部脱贫摘帽,在贵州率先实现市域整体摆脱绝对贫困,东西部扶贫协作国家成效考核连续三年为“好”,是全省唯一连续三年“好”的市州。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六盘水坚持把发展农业产业稳定增收作为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以猕猴桃、刺梨、茶叶“凉都三宝”为主导的农业特色产业多万亩。

推动绿色发展,助力生态振兴。以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着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成功创建“国家卫生乡镇”61个、“贵州省卫生村”个,实现“贵州省卫生乡镇”全覆盖。

培育乡风文明,助力文化振兴。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擦亮全国文明城市“金字招牌”。

引导智力下沉,助力人才振兴。突出学、培、用,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强化*建引领,助力组织振兴。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第十一届村(社区)两委换届为契机,选好班子,配强队伍,优化治理,着力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生态文明蔚然成风

六盘水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固废、乡村环境整治“五场战役”,唱响“江南煤都”“中国凉都”“生态绿都”“三都赋”,让六盘水的“绿”成色更足。

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持续42个月保持%,水质达标率和优良率均为%;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绿色贵州建设六盘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森林覆盖率62%;获批创建第二批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覆盖率全省第一。

将绿色理念贯穿到生产、生活、生态全过程全方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绿色化改造。扎实推进清洁生产与节能降耗,加大节能环保产业技术创新,强化能源高效利用、污染物防治与安全处置、资源回收利用与循环利用,增强资源利用能力。推广绿色包装、绿色物流,倡导绿色出行,建立绿色消费激励机制,推动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绿色生态“三生”融合。生态绿都六盘水,正在实现由“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的转变。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