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人;年,5人;年,23人。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落别乡新寨村村委会门口墙上贴着一本大学生花名册。
“去年共有5人考上一本!”村主任周云科说,可能对城里人来说,读大学不是什么新奇事,但对新寨人来说,家里出一个大学生是光耀门楣的大事。
将相本无种,32名孩子考上大学,并非“风水”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亦并非出自什么名门望族,有多么优厚的经济条件,而这里是省级一类贫困村。
之所以会有新寨村教育的辉煌,一方面是大连这条“红线”,更为关键是他们具有了穷则思变的勇气和信心,思变方能走出放羊生娃的命运怪圈。
21岁的袁卫敏,穿着普通,但很有灵气。今年,受疫情影响,袁正敏上完网课后,就采拔地里的野草,实实在在体会到了幸福的滋味儿。
袁卫敏,正是这32名大学生中的其中一名。她有一个姐姐和哥哥,姐姐小学毕业,哥哥初中毕业,父亲早年去世,母亲常年卧病在床。
“读书是唯一的出路,没钱如何实现梦想?”袁卫敏清楚记得,年,她在读初中时,家里没有一分存款,年幼的她很向往外面的世界。
“孩子,无论多困难,都要考一个理想的大学,你上学的费用问题我们想办法解决。*和国家是你们的坚强后盾,一定要树立信心,生活上有任何困难都可以和我联系。”这是大连团市委帮扶干部在袁正敏家里说的一番话。
说者有心,听者有意。“钢笔、书包、衣服……”关键时刻,袁卫敏便和大连结下不解之缘,每年都得到大连帮扶干部的帮助,如愿以偿上了高中。
不久后,大连市甘井子区团委募集资金18万元筹建了新寨村“留守儿童关爱中心”,并组织5名青年志愿者在六枝特区开展“四点半课堂”活动。
“关爱中心有图书、有玩具、有电脑……这好比在村里同时建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几所学校,一到放学或周末,孩子们都来在这里学习。”周云科说,“看到这种学习气氛后,一些想退学的孩子都坚持了下来。”
成效立竿见影,年,新寨村共有4名孩子考上了大学。“一年考取的大学生人数,比以前几十年还多,新寨村的春天终于来了!”周云科说,“从这年起,能考上大学,成了孩子们努力的方向,也成了村民相互‘攀比’的风气。”
学生沈萍家是新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曾因家庭困难不想上学的她,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湖北民族大学,“考上大学,改变一家人的命运。”学生肖*龙考上了一本,妹妹成绩也很优异,“她的目标比我还远!”
此时,为了解决孩子们上学的生活费,大连银行联合大连团市委来到新寨村,为建档立卡的88名贫困学生送去30万元助学款,袁卫敏获得元、沈萍元、肖*龙元……每位在读学生都获得相应的助学款。
“除物质支持外,最重要的是大连团市委每天都到村民对孩子进行培训,心里种下梦想的种子!”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驻新寨村“第一书记”龙建华说,这些年,村里考出去的大学生涨了见识,这对村民培养小孩读书起到了激励作用。
“攀比”之风吹起后,越来越多的村民意识到,简单的体力劳动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让孩子多读书、拥有一技之长,可以斩断“穷根”。
“在外面打工,没文化、没技术,只能干简单的体力活,工资少不说,遇到新机器,还不会用。现在国家提倡乡村振兴,没文化哪能行?所以我砸锅卖铁也支持小孩多读书,让他们将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村民们都有共同的想法。
受到当地教育条件的制约,多数村民在外务工挣钱的同时,把孩子带进城里读书。有的家长在江苏、浙江等地务工,就把孩子送进当地的学校接受良好教育,有的村民虽然在村里做农活,但也把孩子送到城区学校就读。
如今,新寨村成为周边“盛产”大学生的村寨,曾经“靠天吃饭,有土无田。”已成为过往。新寨村一切都变了,弯弯曲曲的通组路让深居山中的村寨不再孤独和闭塞,乡村特有的那份宁静和惬意让人心生向往。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谢勇勇*瑶编辑屠琪编审马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