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冬,凉都大地乌蒙叠翠,绿满城乡。
近年来,随“三线建设”而崛起的六盘水市,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植绿、管绿、护绿并重,全力打造“中国凉都、康养胜地、森林之家”的森林城市形象,用绿色生态之姿向人们展现了“中国凉都”的魅力。
作为有实效,成绩更喜人。今年11月2日,六盘水市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为全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出新绩”作出更多六盘水贡献,在青山绿水间书写了一份清新的“绿色答卷”。
中国凉都岂止青绿。
这张答卷,从“植绿”伊始。从工业城市到国家森林城市的生态绿城之路,六盘水市因地制宜,筑牢生态屏障。
作为长江和珠江上游的分水岭和重要生态屏障,六盘水也曾山水失色:过度的资源开发,石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严峻,最严重时六盘水森林覆盖率仅7.55%,鸟类仅剩60余种,市中心城区酸雨率达55%。
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已成为六盘水必须担起的责任和使命。六盘水市委、市*府审时度势,从实际出发,以行动作答,将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战略。
思路一变,牵一发而动全身。六盘水围绕“两江”上游生态屏障打造,以做大绿色总量为目标,向大山要绿,高标准、高质量实施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国家储备林建设等绿色工程,使城市绿化规模逐步扩大,绿化质量不断提升。
数据显示,截至年底,六盘水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2%,全市已知种子植物种、动物种,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达99.3%,两江上游生态屏障基本形成。
中国凉都岂止青绿。
这张答卷,于“管绿”加速。从工业城市到国家森林城市的品质绿城之路,六盘水多措并举,维护生态安全。
“通过‘六盘水林业云’管理平台,我们可以及时发现自然保护地重点区域是否有烟火并解决。”六盘水市林业局灾害防治科科长周杰介绍。
强化保障管好“绿”,六盘水市完成“六盘水林业云”管理平台建设,在自然保护地重点区域安装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太阳能森林防火语音提示系统,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
落实责任管好“绿”。六盘水以自然保护地为重点区域,设立由市领导担任的市级林长,并将自然保护地相关工作纳入林长制考核内容,每季度定期开展监督检查。
制度落实管好“绿”,六盘水制定印发《六盘水市自然保护地执法监督工作方案》《关于加强自然保护地项目建设管理的通知》等相关制度措施,推进监管制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
潜心“植绿”,绿色“家底”日渐厚实的六盘水意识到,走生态绿城之路,“种绿”是前提,行动“管绿”是核心和关键。
这张答卷,是“护绿”无尽。从工业城市到国家森林城市的幸福绿城之路,六盘水不遗余力,巩固生态成果。
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六盘水曾为“绿”发愁,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拉锯战”中不断探索,既要加快发展工业经济,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矛盾一直如影随形。
化解矛盾,决心显得尤为重要。摒弃“发展经济和治理污染是跷跷板两头”的发展观,六盘水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从“愁绿”换道“护绿”,让绿水青山常在。
“换道”于钟山区大河镇大桥村村民易光焱而言,是生计的转变,也是生活的改变。
曾经跑煤车、吃“煤饭”的易光焱,在家乡褪“黑”换“绿”后,毅然放弃运输拉煤,回家开起了农家乐和客栈,也曾在生意红火时毅然担起护林员的责任,“护住绿色,就是守住财富。”
护住这片“绿”,六盘水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成功打造凉都“三宝”等一批特优品牌;旅游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生态优势。
中国凉都岂止青绿。
摘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不是终点,六盘水将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全过程各方面,努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奋力推进全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凉都新未来。(文/图顾冰洁、赵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