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陈星每经编辑:贾运可刘艳美
过去,提到贵州六盘水,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煤炭”“三线建设”及“交通不便”等词语。但真的来到六盘水时,湛蓝的天空与清新的空气,很难让人将其与一个资源型城市联系起来。
在六盘水人眼中,家乡早已拥有“19度的夏天”“猕猴桃”“刺梨”等新名片。正如六盘水市投资促进局副局长刘娟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所说:“过去,我们一出贵州,往往羡慕其他地方交通便利、设施齐全,但现在我们却以自身的区位优势和交通通达性为傲。”
伴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六盘水从“江南煤都”逐步向“中国凉都”转型,每到夏季蜂拥而至的游客,出口至俄罗斯、泰国等地的猕猴桃,都是六盘水近年来着力转型的见证。而随着西部南向开放通道进一步打通,六盘水正利用沟通南北、承东启西的地缘优势,与西部省份搭建起合作共赢、平等互利的沟通交流平台和渠道。
火车拉出来的城市
从“千载空白千载忧,遍地荒野遍地愁”,到一座耸立在贵州重重山峦中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在回忆这座城市的历史时,熟悉或了解六盘水的人,都不约而同认为,“三线建设”是六盘水现代化的起点。
伫立在六盘水的“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就是这段城市记忆的最佳写照。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以“三线建设”为主题的博物馆,镌刻在墙上的“先生产,后生活”“干打垒”等标语,将参观者拉回到了那段建设大*奔赴六盘水的峥嵘岁月。一幅幅悬挂在墙上的生产生活照片,重现了“三线建设者”在六盘水的奋斗征程。
在“三线建设”以前,六盘水流传的是“毕节大方一枝花,水城威宁苦荞粑”的谚语。历经十余载“三线建设”后,贵州最大钢铁企业、最大煤炭企业、最大装机容量火力发电厂、最大水泥企业先后落户于此,使得六盘水一跃成为一座现代化工业城市。
众所周知,产业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的辅助,同时也可倒逼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在“三线建设”时期,为了将六盘水的煤运出去,六盘水以铁路为先导,先后修建成昆(成都至昆明)、川黔(重庆至贵阳)、滇黔(昆明至贵阳)三条铁路组成的西南环线。
“六盘水是一座火车拉出来的城市。”六盘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马永刚如是说。
据资料记载,年,第一列满载洗精煤的货运列车从水城野马寨站驶出,驶向攀枝花钢铁基地。这可以说是六盘水发生的第一次深刻巨变,也是其跨越式发展的开始。而后,六盘水每一个巨变与关键节点,都可以说和国家战略息息相关。六盘水也因此成为“一带一路”建设、西部对外开放的关键点位。
贵州省行*管理学会副会长封毅曾表示,在西部大开发时期,国家开始把六盘水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个重要“桥头堡”、一个重要战略“支点”进行建设。上世纪60年代,国家在六盘水境内开始大规模铁路开发建设,即“四线一站”(株六复线、内昆线、水柏线、南昆红果线、六盘水编组站)。
到年,六盘水四通八达的“铁路十字构架”形成。“四线一站”全部竣工运营,标志着六盘水确立了在西南的“立交桥”交通枢纽地位,成为中国西部通往南亚、东南亚最便捷的“大陆桥”。
六盘水畅达的“立交桥”交通枢纽地位,为其形成大工业、大城市、大交通、大开放等格局奠定了交通区位基础。而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六盘水的交通区位优势,为其在新时代承担更重要角色提供了支撑。
六盘水市委*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教授李如海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三线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使六盘水成为西部地区陆路出海最便利便捷的大通道、大枢纽,成为国内外经济交流的“中转站”、货畅其流的“物流节点”。正是这种“区域性物流枢纽位置”使六盘水实实在在地成为了“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中国-南亚经济带’还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还是中缅油气管道等产业合作机制,都使六盘水迎来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大好机遇。”李如海补充说。
“江南煤都”走出新路
从机场前往六盘水的出租车上,司机师傅不再以“煤炭”“能源”等为关键词介绍自己的家乡,取而代之的是梅花山、月照山谷等六盘水市近年来着力打造的旅游景区。
他说:“我们六盘水有一句宣传语,叫做‘十九度的夏天’,就是说我们夏天的平均气温只有19度左右。”
过去,受限于交通不便,六盘水的旅游资源多隐匿在贵州群山之中。随着交通改善,六盘水西接云南、东接贵阳、北接四川、南接广西,还辐射重庆,仅这些区域辐射的市场就达到2.5亿人。
铁路方面,随着沪昆高铁、沪昆高速开通,六盘水还可以联通东盟,一条正在修建的从安顺到水城再到六盘水中山区的高铁将进一步缩短贵阳到六盘水的距离。而在航空方面,年11月,月照机场通航,填补了六盘水没有民航运输业务的空白。
“现在每到夏天,川、渝牌照的汽车可以说挤满了六盘水的街道,宾馆酒店一房难求,还有不少人到六盘水买房置业。这几年六盘水旅游业的发展,我们有目共睹。”热情的司机师傅介绍。
年,六盘水接待国内外游客.41万人次,同比增长52.1%;实现旅游总收入.65亿元,同比增长68.9%,在贵州全省排名第一。从“江南煤都”逐步转型为“中国凉都”,六盘水正实现自己的华丽转身。发展旅游业只是六盘水产业转型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市大力发展以猕猴桃、刺梨等为代表的特色农产品,成为六盘水“走出去”的又一张名片。
截至年,六盘水市累计实施猕猴桃、茶叶、刺梨、核桃等农业特色“工程”多万亩,建成连片种植千亩以上基地个,其中万亩以上标准化基地15个,形成水城米箩万亩红心猕猴桃、盘县盘关万亩刺梨等山地特色农业产业基地,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六盘水市商务局副局长李佳*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近年来,六盘水猕猴桃已出口到加拿大、俄罗斯、泰国等地。
谈及猕猴桃如何走出国门,李佳*称:“在六盘水猕猴桃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组织相关企业积极参与各类产业博览会,将自己的产品带到外国消费者面前,还积极促成猕猴桃相关产品通过国外标准认证。近两三年,六盘水猕猴桃出口连年增长。”
同时改变的还有六盘水的整体发展思路。近年来,六盘水逐步淘汰一批高污染行业和落后产能,建立产业转型准入机制,以提高资源转化率为主攻方向,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走出了一条新型工业化和发展循环经济产业的新路子。
随着西部省份南向开放进一步拓展,李佳*认为,过去限制贵州发展的出海通道问题迎刃而解,六盘水从过去以东、西向开放为主,开始转向南向开放,在交通物流、经贸交流、产业层级等方面,都有了更广泛的选择。
李如海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重大机遇,是六盘水走出新路、实现新发展、新跨越的关键。
“其一,六盘水是通往南亚和东南亚的大陆‘立交桥’,处于滇中、贵安、成渝、北部湾等经济区的重要‘流通节点’,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十分必要。其二,在经济发展由外需为主转变为扩大内需为主的实践中,六盘水可打造为重要的市场要素配置中心,承担更好、更多、更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功能。”李如海指出。
携手成都联动开放
贵州与四川本是一衣带水的关系,而六盘水与四处的“缘分”更是早已发生。
在“三线建设”时期,四川攀枝花的钢铁基地、重庆的*工项目和六盘水的煤炭基地相互配套。随着年第一列满载洗精煤的货运列车从水城野马寨站驶向攀枝花钢铁基地,攀枝花的矿、六盘水的煤,就此实现钟摆式运输。
随着六盘水产业转型升级,其城市角色也在发生改变。但不变的,是与四川的联动。
刘娟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如今在六盘水发展得如火如荼的猕猴桃产业最初就是从成都引进的,后在六盘水又进行培育和升级开发,才有了六盘水现在的猕猴桃产业。
除产业上的联系外,还有无数四川人来到六盘水这片土地挥洒青春。六盘水川渝商会统计的数据显示,在六盘水经营企业的川渝商人逾万人。
六盘水鑫瑞达钢化玻璃有限公司董事长苏列刚就是其中之一。20世纪80年代,德阳人苏列刚在成都学习钢化玻璃生产加工技术。上世纪90年代,他来到贵州并最终扎根六盘水,主要经营钢化玻璃深加工和安装服务。年,苏列刚所在企业年销售额已达亿元。
苏列刚说,之所以选择在六盘水创业,除彼时市场较为空白外,其建厂时得到了所在地*府大力支持,让厂房在不到半年时间内就建成投产,也是其决定留在六盘水的重要原因。
如今,在苏列刚多平方米的工厂车间内,几十名工人正忙碌在生产线上,他们正在加工的玻璃原片,则来自成都台玻集团生产基地、信义玻璃生产基地等。
原料要运进来,货物要运出去,在谈到六盘水近年来的交通运输变化时,苏列刚很有感触。他说:“我们刚到贵州创业时,交通非常不便,六盘水几乎没有高速,我们的货物都是靠铁路运输,一趟下来要花费一周左右。但现在六盘水县县通高速,不管到贵阳还是四川都有高速公路连接,过去一周的运输时间直接缩短到了一天。”
随着南向开放通道进一步打通,六盘水向外连接南亚、东南亚市场,对内连通西部内陆地区的功能将进一步加强。谈到六盘水与成都的联动开放,李如海认为,主要路径有五条。
第一,通过建立区域资源保护性开发指导方针和规划,形成资源科学开发的合理布局;
第二,在区域内发展壮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形成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产业布局;
第三,城市群内部要形成产业协同,经济区之间要形成竞争协作;
第四,区域旅游线路统一规划、延伸对接,实现游客资源共享、旅游业管理一体化等;
第五,在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面,两地也能总结经验,相互交流。
“在未来南向开放道路上,六盘水将利用好沟通南北、承东启西的地缘优势,面向南亚、东南亚,积极对接川、渝、滇等地,按照‘区域合作-中心城市-产业集群-产业带动-经济走廊’模式加强合作,搭建面向合作共赢、平等互利的沟通交流平台和渠道,拓展和深化合作领域。”李如海总结说。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