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六盘水弘扬三线
TUhjnbcbe - 2024/5/3 17:24:00

一座城,一种精神。

置身六盘水,城市的每个角落都遍布着“三线”印记,跳动着“三线”脉搏,流淌着“三线”血液——

三线建设博物馆里,一个个披星戴月、挥洒豪情的奋斗故事,记载着无数三线人披荆创业的艰辛和曲折,镌刻着珍贵的“三线记忆”。

三线文化创意小镇里,“三线”文化元素的雕塑小品、彩绘壁画,与生态环境建设、旅游产业发展、市民休闲娱乐有机融合,以独特的风格诠释着“三线精神”的坚韧。

三线文化主题园里,“修旧如旧”的“三线”老建筑,承载着岁月沧桑,重新唤起文化生机,延续、传承着深厚的“三线”韵味。

…………

这是时代的荣光,这是历史的馈赠。

57年,岁月见证了一座城的变迁,也见证了一种精神的沉淀。

盘州市三线文化园。六盘水市委宣传部供图

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年,在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号召下,十几万“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支援建设大军,奔赴茫茫乌蒙山间。六盘水,成为西南地区主阵地之一。

在“三线”建设者当中,有一群人被大家叫作“东北子弟”,他们大多是最早一批来到“三线”支援建设的先遣者。在“三线”建设的各个项目会战中冲在最前线。

今年75岁的林桂梅,是辽宁鞍山人,也是水钢第一批建设者中的一员。

年4月,林桂梅响应“三线”建设号召,参加工作,任首钢水城钢铁炼铁厂宣传科工作人员。此后,历任厂宣传科干事、厂工会干事、厂工会副主席、厂财务科科长,工作33年后,于年退休。

“我的父亲也是一名‘三线’建设者,在他们那个年代,长期接受党的教育,具有很强的革命事业心。当单位传达上级关于鞍钢包建水钢、支援‘三线’建设的精神后,父亲就踊跃报名,毫不犹豫地参与到‘三线’建设当中。”林桂梅说,从小就深受父辈们爱国、奉献精神的感染,认为能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参加“三线”建设,是一种光荣的使命,是值得铭记一生的高光时刻。

就这样,林桂梅家两代人同时成为水钢的第一批建设者。

不管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走过的路。投身到“三线”建设是艰苦的,也是幸福的。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那份激人奋进的“三线精神”,让林桂梅感受到了祖国的温暖和每一个“三线”建设者奉献的力量。

“还记得第一次来到六盘水的那天,我们多人一起从鞍山出发,到水城时,天下着蒙蒙细雨。下了火车,就住在离火车站不远的场坝旅社,房间四下漏风,被子发潮。”林桂梅回忆道,第二天到水城钢铁青杠林林场报到,大家被分到各个单位,自己和另外17个女生被分到炼铁厂,住在投产后作为大矿槽的大厂房里,没有床,行李铺在冰冷的水泥地板上,就这样睡了一年多时间,高炉投产后才搬出去。

到厂后,林桂梅在厂宣传科工作,宣传科的任务就是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于是,她们编写了很多既简短又充满激情的宣传词,如“战高温、夺高产,我为炼铁流血汗”“风梳头、雨洗脸,炼铁工人意志坚”“甩开膀子干,干出一身汗;从早干到晚,建好大三线”等等。

“在水钢工作的33年,是我用奋斗书写青春的33年。”虽然生活上很艰苦,工作环境也艰苦,林桂梅说:“正是有了那时候的苦,才换来了现在的甜。”

退休以后,林桂梅积极从事社会活动,把自己过去所经历的东西告诉年轻人,特别是水钢的成就,是如何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三线”建设者的共同努力才取得。“建设‘三线’,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初心,亦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三线精神’不应只存在于回忆里,而应被后辈人传承接续、弘扬光大。”

水城河。孙大方摄

一颗笃定不变的初心

“这是‘三线’建设时期的手遥计算机,那是军用发报机,还有露天电影放映器……”初识曾杨,是从他口中一件接一件的“宝贝”开始的。

而这些“宝贝”,被曾杨倍加珍惜地保护在他的第二个“家”里——“凉都曾杨展藏馆”。

走进“凉都曾杨展藏馆”,像是穿越了时空一样,泛黄的历史信件、锈迹斑斑的器具、充满年代感的物件,仿佛把人拉回到了过去的岁月,无不为之所心潮澎湃。

年7月1日,爱好收藏30余年的曾杨,为进一步传承传统文化、弘扬六盘水的“三线精神”,在妻子的支持和多方力量的帮助下,建立“凉都曾杨展藏馆”,将自己手中收藏的“三线”建设时期以及过去年代的历史“文物”统一保存于此。

“我们的这个展藏馆是作为一个公益项目免费对外公开的,主要供市民、游客参观和学习。”看着眼前的“凉都曾杨展藏馆”,曾杨坦言,这是他多年来作为一个民间收藏家的梦想。

没有功利之求,只怀传承“三线精神”之心,曾杨在妻子的陪伴下,收藏的足迹布满了六盘水的山间大地。

煤矿、厂区、乡村……哪里有“文物”,曾杨就去到哪里。

“很多具有历史意义的物品都可以称作‘文物’,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物品的展示,可以让其背后的文化得以传承。”工作之余,曾杨便全身心地投入到收藏这件事上,了解每一件历史物品背后的故事,研究其文化价值。

“前来参观的‘老三线人’,当他们看到眼前熟悉的‘三线’时期的柜子、衣物、家具时,会感动得热泪盈眶;小朋友会在国旗的图像面前自觉地敬礼;各地的游客会不禁感叹背后的强大魅力……每当看到这些,我会觉得我做的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文化,这股潜移默化却巨大无比的精神力量,让曾杨义无反顾地做好一名民间收藏家,做好一位传承者。

如今,“凉都曾杨展藏馆”被纳入了钟山区文物保护单位,凉都古镇党工委还为之挂上了醒目的“红氧吧”的正能量牌匾。“展藏馆”内收藏的物件划分为“三线情怀”“红色印象”“荷城记忆”三大系列,所有老物件加起来有5万余件,参观总人数已达8万余人。

“以后,等自己退休了,我会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我们‘三线精神’的传承上来,专心研究每件历史物品背后的文化价值,让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释放出来,让更多人看到,感受到正能量。”

曾杨透露,未来,他还有一个小小的心愿,“有机会的话,把自己收藏的物品整理成一本文献发表,将自己的这间展藏馆变成一座博物馆,让更多人汲取到‘三线精神’的力量!”

位于水城区的北盘江大桥。六盘水市委宣传部供图

一份满腔热忱的情怀

去年7月,火爆全国的电视剧《正是青春璀璨时》,又一次让六盘水市的“三线精神”故事透过屏幕走入千家万户。自该剧首播后,收视率高居同时段全国第一,一度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

深邃的矿洞、长长的巷道、刚从煤矿里升井的矿工们……电视剧里一幕幕实景实地拍摄、还原历史、充满凉都本土气息的画面,勾起了每一个“三线”建设者的记忆,激励着无数“三线”后代。

而这部电视剧的“幕后推手”,正是六盘水人——胡桂浦,《正是青春璀璨时》制片人。

《正是青春璀璨时》讲述了在国家战略和时代变迁的大背景下,“三线”建设者参加轰轰烈烈的西南能源大会战的故事。

“就是希望能为观众奉献精彩视听盛宴的同时,传承、弘扬‘三线精神’。”自首播后,《正是青春璀璨时》收视率更是高居同时段全国第一。然而能获此佳绩,胡桂浦却有说不完的故事。

“不管是创作还是摄制,各个环节、各个方面都非常难。”

“要再现上世纪60年代六盘水艰苦卓绝的‘三线’建设情景,大量拍摄外景地都选在深山老林,创作团队要克服交通、天气等各种困阻,拍摄过程就相当于参加‘三线’建设。”

“从一个念头到一部作品,选题、策划、融资、立项、采风、编剧、筹备、拍摄、制作、审查、宣发,历时六年,行程万里,此中滋味,难以言表!”

…………

胡桂浦带着一份满腔热忱的情怀,讲好凉都故事的使命,艰苦创业,积极作为,扎根故土,不忘初心,做有诚意的故事,做有责任的故事。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六盘水影视工作者,胡桂浦真切地感受到这是一片充满精气神的土地,这是一片孕育影视文化元素的源泉,而这一切,便成为他一路创作前行的动力。

“小的时候,和我一起上学、长大的小伙伴都是来自东北、安徽、河南的‘三线’建设者们的子女,所以,在我的印象中,六盘水这座城市,和贵州的其他地方不太一样,也正是这样,我从小就对‘三线’建设和‘三线人’这些词熟知于心。”特殊的成长环境,让胡桂浦从小就有一种相对开放和包容的心态,这也是他之后走上影视文化作品创作道路的一大原因。

在胡桂浦看来,“三线精神”是六盘水精神的重要内涵和文化根脉,“三线精神”的包容奉献形成了六盘水这座城市的文化精神,值得弘扬和传承。

“我对家乡和影视都有着深深的情怀,六盘水有着独特的自然生态和历史人文,是影视创作的宝地和福地。”胡桂浦坦言,接下来将继续扎根凉都,立足本土,讲好凉都故事,坚守文艺情怀,让“中国凉都”乘着影视艺术的翅膀,飞越关山重洋,走向缤纷世界。

一座城市的精神家园

“这个博物馆是我们参观过国内好几个同类型博物馆中做得比较好的一个。”

“博物馆地段好,位于城区,跟周边景区结合在一起,市民和外地游客来学习、传承‘三线’文化,非常方便。”

“这里我来过三次,每次都有收获。希望这个博物馆在此基础上,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把它建成全国一流的三线建设博物馆。”

…………

近日,一场关于“三线”建设博物馆的讨论在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举行,国内“三线”建设专家学者在实地考察之后,围绕展陈打造、“三线”研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学习,旨在提升博物馆“三线”历史研究水平,提升展陈展览策划、社会公共服务水平。

顺应时代之需、传承之要,年,六盘水修建了国内首个以“三线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铸就了这一座城市的精神家园。

贵州三线建设博物馆,位于六盘水市水城古镇内,由钟山区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建设,占地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第一期工程投资1.6亿元,建成主楼博物馆、还原馆、市情馆三个室内展馆及三线广场、工业雕塑广场、思源广场三个室外展区,有馆藏文物文献资料10余件,图片张,实物件,档案资料余份,音像资料时长分钟;室外展区,有蒸汽机等珍贵文物18件。该博物馆自建成开馆以来,参观团队达个,参观人数达余万人次,成为六盘水市一个新的旅游景点和全市人民继承发扬“三线精神”的教育基地,以及外地游客了解六盘水发展历程的窗口。

如今,“三线历史”已成为镌刻在乌蒙深处最难忘的记忆,数十年来,“三线精神”推动六盘水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实现了“江南煤都”向“中国凉都”的华丽转身。六盘水,正沿着历史的足迹,深挖“三线精神”,传承“三线记忆”,让“三线精神”在凉都大地上永放光芒。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刘定珲屠琪

编辑刘思博

编审田旻佳李劼

1
查看完整版本: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六盘水弘扬三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