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2.把下列成语中的错别字画出来,并改正在括号里。
3.用下列六个句子组成一段话,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①美国舆论惊呼:“拳王自己打倒了自己。”
②美国拳王泰森称霸拳坛,击垮了一个又一个挑战对手。
③可见,视自己为对手,战胜和超越自己,是人生的十八盘,是最艰难的选择。
④不想,胜利和鲜花带给他的骄狂、麻木和纵欲,他终因此而获罪下狱。
⑤一旦把千山万壑踩在脚下,真正的对手便是自己了。
⑥人生如登山,只要高峰还在前头,人的脚步就不会停下。
A.①②④⑥③⑤
B.⑥⑤②④①③
C.⑥⑤①②④③
D.②④①⑥⑤③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
B.在通往学校的这条道路上,是一条非常陡的路。
C.增加质量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D.由于大家的积极性提高了,生产很快也搞上去了。
5.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谏吴王。如果用下面的一句名言来形容少孺子是真正的智者、仁者、勇者,应该选择()
A.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B.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C.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D.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6.为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举办了“北京大学红楼百年纪念展”。团支部以此为契机,开展了“寻五四精神,铸青春之魂”主题活动。根据要求,完成下面试题。
在东城区五四大街路北,一幢建于年的红砖砌就墙体的五层老楼,静静地伫立在喧闹的街边这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大学红楼。
一百年前,北大红楼在汉花园空地上bá地而起,西洋风格的主体红色建筑,与周边传统建筑群氛围形成鲜明对比。
五四运动前后,毛泽东到北大图书馆任助理员,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李大钊任图书馆主任,鲁迅曾在红楼兼课,讲授中国小说史。有人回忆说,听鲁迅先生的课,“在引人入胜、娓娓动听的语言中蕴蓄着精辟的见解,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这里播撒了革命火种。北大红楼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爱国运动的策源地,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她是中国迈向现代化历史的见.证.者.。
五四爱国运动促成了中国人民新的觉醒。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继承五四精神,以救国救民、改造社会为己任。他们撰写文章、创办刊物,介绍各种新思潮。马克思主义以其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吸引越来越多进步青年,北大红楼成为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从此,北大红楼成为北方革命运动的主阵地,历经国民革命和抗日救亡运动的洗礼;解放战争中,这里更成为国统区第二条战线的征(指用来表现某种特别意义的具体事物)。
⑴根据拼音或词语解释,将横线处应填写的汉字用正楷字书写在答题卡的田字格中。
①______地而起②______征
⑵阅读材料,下列说法对文中加点词“见证者”的意思理解准确、完整的一项是()
A.北大红楼“目睹”了北大学生参加五四运动的过程,可以作为这场反帝反封建的学生爱国运动的“见证人”。
B.北大红楼建成前后,一批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在这里传播新文学、新思想,北大红楼见证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C.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北大红楼播撒了革命火种,北大红楼见证了北京革命运动的发展。
D.北大红楼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爱国运动的策源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它既是历史“见证人”,本身也是历史发展的证据。
⑶三处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A.破折号句号、后引号逗号
B.逗号后引号、句号顿号
C.冒号句号、后引号顿号
D.逗号后引号、句号逗号
(4)展室的墙壁上贴有不同书体书写的“科学”一词,按书体演变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5)下面是一则报道“北京大学红楼百年纪念展”的新闻,有一句表达欠妥,请在四句中找出该句并进行修改。
年12月4日,《北京大学红楼百年纪念展》亮相北大红楼。
据介绍,本次展览以红楼为视角,分为“北大红楼创建”“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心”“北方革命运动主阵地”“北大红楼的保护和利用”四个部分。它重点展现北大红楼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所发挥的中心作用,以及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中心、北方革命运动重要阵地的光辉历史。展览展出实物件、历史照片幅,多数展品都是首次展出。这些实物展品再现了新文化运动百年来的艰辛历程。它们与红楼一起构成新文化景观,留给我们丰厚的精神遗产,指引我们开创未来。
__________句表达欠妥,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古诗默写。
(1)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__________。
(2)乘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山九仞,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不见泰山。
(5)____________________,万紫千红总是春。
(6)百川东到海,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客舍青青柳色新。
(8)爆竹声中一岁除,__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____,映日荷花别样红。
(10)稻花香里说丰年,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
种春风
①那天正好是立春。我拿着几张稿费单去邮局,心情很好。
②邮局里人不多,我前面是个小伙子,正在给家里寄钱。后面是一个七十岁左右的老人,戴副老花镜,穿着破烂又邋遢。他肯定是来取子女们的汇款的。他手中还拿着一张报纸,我扫了一眼,是《河北农民报》,我从来没读过的一份报纸。
③老人的外套油渍斑斑,我不由得站远了一些,以免蹭脏自己新买的“宝姿”风衣。我正戴着MP3耳机听歌呢,老人忽然伸出手来,我忙摘下耳机。他说:“姑娘,麻烦你帮我取张汇款单。”
④我拿了一张给他,他又说:“姑娘,你能帮我写一下吗?人老了,戴上花镜也怕写错。”我有点儿无可奈何,但看他恳请,也只好从命。
⑤“寄到哪里?”我问。“就照这报纸上印的地址寄吧。”他指着巴掌大的一篇文章说。
⑥我很快看完了那则煽情的报道——原来是说某村的一个小女孩,父母去县城卖菜的途中出了车祸,肇事司机至今没有消息,她只好跟着80岁的奶奶生活,学费、生活费都没有着落。
⑦“多可怜啊!”老人说。
⑧“骗你呢,大伯。这肯定是骗局,连照片都没有,哪能信?”
⑨老人很固执:“肯定是真的。以前我也寄过,人家都给回信了。你说,谁要有活着的办法会这22么求你呢?一定是过不去这个坎了,对吧,姑娘?”
⑩我抬起头来,打量着这个猛然打动了我的老人。他其貌不扬,甚至是寒酸的,摊开的双手老茧重重。老人叹口气说:“小的时候家里穷啊,要不是别人帮我,我肯定活不到现在。为保险起见,我拨通了那家报社的电话,他们不仅知道老人的大名,还说,他每月都要寄钱来,他们对他非常感激。
老人每月的退休金只有元,但那天他寄出的钱是元。我有些震惊,元对我而言无所谓,一篇稿子而已,可对老人几乎是倾其所有。老人说:“下个月我还要寄,让她们祖孙俩起码能吃上饭。”
不知为什么,我的眼角有些湿润,如果不是亲手填写这张汇款单,我很难相信一个也刚刚吃饱的人,正在把钱寄往一个更穷的地方。那一刻,我的心隐隐不安。一个买瓶CD香水就要花上千儿八百的女人,是越来越爱自己了,却对他人越来越铁石心肠。
那天,我领取的稿费将近元,我也要了一张汇款单,写了同一个地址,寄去了一点儿钱。
老人非常感动,一个劲地说:“姑娘,我替她们祖孙俩谢谢你!”
我连忙摇头。哪里用他替陌生人感谢我,我才要感谢他,那种本真的善良,唤醒了我心中一度被遗忘的东西。这个社会有时是冷漠的、斤斤计较的,但只要你敢爱、敢信任,它就会是热情的、柔软的。
和老人告别后,我的心头别样的温暖。外面春风乍起,心里的春天也悄悄来了,我想起三毛的一首老歌《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亩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一个梦……用它来种什么?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过这首歌,但一直不明白,春风怎么可以种?
但那天我在风中走着,终于知道,春风是可以种的。
8.作品一开头写“那天正好是立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写出文中“我”感情变化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无可奈何――猛烈打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章第②段、第⑩段中划线两处是人物的什么描写方法?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章的标题“种春风”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苍穹驿站
苏沧桑
①从莫干山到下渚湖,渡我们的是一片花海。花海静默而盛大,将来自天南海北的五个人渡到了下渚湖岸边。
②我对船夫说:“往没有人的地方开,越安静越好。”几双眼睛齐齐望向春水兄拎着的萨克斯琴盒,像望向一个静默而盛大的秘密。
③这是戊戌年寒露之后、霜降之前的德清,一条木船载着五个人,渐渐遁入下诸湖的最深处。
④下渚湖的墩岛上,白鹭停在一杆芦苇上,正对着船头,看见那个叫“春水”的中年男人取出了萨克斯,吹出了《春风》的第一个音,第二个音……
⑤像一只金色的鸟,轻轻落入湖面,溅起了一簇簇金光。缠绵悱恻时,它盘旋低回;高亢嘹亮时,它凌空飞跃,在迷宫般的芦苇荡中穿行,寻觅,捕捉。
⑥是一支游走的箭,靶心是下渚湖每一个生灵的心。湖水最先中箭,泛起了点点泪光。风接着中箭,停住了脚步。芦花们也纷纷中箭,垂首静立。白鹤、鸳鸯、翠鸟、野鸭、沙鸥、水雉、鸬鹚、红嘴黑水鸡等等,不知道藏在哪里偷听,一声不响。一条鱼跃岀水面,不知道是抗议还是鼓掌,又有一条鱼跃出来、说,谁啊谁啊,我看看。鱼从来没有听过萨克斯,下渚湖所有的生灵包括青蛙、泥鳅、螺丝和虾,都从未听过如此美妙的声音,深沉而平静,轻柔而忧伤,好像回声中的回声。
⑦船停在下渚湖的某个深处时,船上的人们沉醉在《春风》里丝毫未觉。乘着音乐的翅膀,他们也变成了乌,翱翔在想象中的下渚湖的春夭里。一望无际的湖面上,涌动着亿万朵油莱花,开满油菜花的墩岛,像一个个水上的太阳,蜂蝶在一个个太阳之间振动翅膀,放飞一个个透明的梦想。
⑧《鸿雁》响起时,有人走上船头,合着音乐翩翩起舞。跳的是刚学的蒙古舞,老记不住动
作,自己把自己给乐翻了。其他人一边笑一边用手机拍。春水自顾自吹萨克斯,一曲终了,说了:跳得蛮好。
⑨两百多年前,洪昇游览下渚湖时,留下了一首诗:“地裂防风国,天开下渚湖。三山浮水树,千巷划菰芦。埏埴居人业,渔樵隐士图。烟波横小艇,一片月明孤。”他不会想到,两百多年后,五个与他一样爱写字的人,湖水深处某个最僻静的角落,歌舞笙箫,得大自在,暂别了俗世日常,甚至暂别了文学。一条船和一整个天空一起倒映在湖里,船便仿佛孤悬在浩渺苍穹,如时空之外的一个驿站,欢声笑语从驿站里溢出来,天地笼罩着一种微凉的幸福。
⑩傍晚时分,“滴答~答~~滴答~答~”《回家》的前六个音鱼贯而出,跃过船头,贴着水面,穿过层层波光,攀上一大片芦花,轻轻咬住了玫瑰色的夕阳。夕阳一愣,犹豫了一下,似不忍坠落,万物蒙在一层毛茸茸的暮光里,像蒙上了一层雪,霎时,下渚湖仿佛穿越到了冬天,湖水深处某一间竹楼内,一双手正将红泥小火炉、绿蚁新焙酒端上桌,而门外,响起了风雪夜归人的脚步声,沙沙,沙沙。
萨克斯最后一缕余音和烘豆茶的热气,一起消逝在傍晚五点的下渚湖时,我的眼前浮现了片闪耀着金色光芒的水稻田。传说,上古时期的治水英雄防风氏带领部落在此开垦荒莽,种植水稻,造福先民,使得吴越一带靠狩猎采集为生的氏族部落慕名而来。他们站在太湖边的一座高山上,问一位老猎人防风氏部落在哪里。老猎人说,那一大片闪耀着金色光芒的水稻田,就是防风氏部落。之后,防风氏毫无保留地向他们传授了治水和种稻经验,福泽万民,下渚湖畔也因此有了“三道茶”遗风:“相传防风受禹命治水,劳苦莫名。里人以橙子皮、野芝麻沏茶为其祛湿气并进烘青豆作茶点。防风偶将豆倾入茶汤并食之,尔后神力大增。”(《防风神茶记》)青绿色的烘豆、金色的橘子皮沾着细白的盐粒,滚水一冲,清香四溢,鲜威可口,不仅是茶,还是饱腹暖心的食物,也是“人有德行,如水至清”的德清的待客之道。
上岸时,我回头看他们。彼时,他们四个人都背着光,而我看到的却是一道道金色光芒。这些与我并无半点血缘关系的人,一起在文学路上走了几十年的人,在我烦躁时,困顿时,如防风氏般毫无保留,亦如阳光之于水稻田,一直在。
时间来到戊戌年小寒。临安山坳里一个小客栈,天寒地冻,夜深人静,整栋楼只有我和位师姐,要继续第二天的采访任务。我们将所有的被褥搬到一起,一个靠在床上一个靠在榻上,在同一盏灯下“抱团取暖”。午夜时分,大雨倾盆,将屋顶的瓦片砸得哗啦啦响,我突然有一个感觉——此时,灯光是我们的驿站,我和她是彼此的驿站。
驿站,食宿、换马、交换信息、补充能量的地方,八百里加急日夜奔赴的那个点,穷途末路上一个亮灯的窗口。家太远,驿站刚刚好,即使风雪交加,沿途总能找到。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为天地无私无情,对人对狗对万物都一视同仁。而我觉得天地亦有情有意,使万物互为驿站,人与人就是彼此的驿站。漫漫人生路,并非一条线,而是一个苍穹,每一个方位都是方向,每一步都可能是深渊。一个人就是一颗星,茕茕孑立、踽踽独行。好在无尽的苍穹之中,总有一些星球星座星系,让累到极点的你靠一靠,歇一口气,再提一口气,继续前行。而继续前行,就意味着继续失散,于是,留下来的那份记忆,就成为一个驿站。多年以后,同游下渚湖的五个人也终将失散,而湖上的萨克斯声,会是我们永远的驿站。
时间来到戊戌年大寒。我在曙光中独自醒来,看到父亲深夜发在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