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优势、补足短板,贵州茶产业要向更高层面进发。
近日,由省农村产业革命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牵头编制的《贵州省“十四五”茶产业发展规划(—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出炉。
这份统领贵州茶产业未来发展的重磅文件明确提出,贵州茶产业坚持“守正创新、正本清源、确立地位”的战略思路,确立贵州茶在中国茶产业第一方阵,中国绿茶第一省份的地位,使我省从茶产业大省迈向茶产业强省,为贵州乡村振兴开新局打下坚实基础。
“十三五”以来,贵州茶产业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生产要素加速集约,企业集群、产业集聚,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茶产业质量和效益大幅提高,带动力明显增强,全省茶产业持续高速增长。
展望未来,黔茶大有可为
《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在保持全省茶园面积稳定增长的同时,聚焦茶产业主体发展和茶叶品质提升。到年底,全省茶园面积稳定在万亩以上、其中,投产茶园面积万亩以上;茶产业加工企业和合作社数量家以上,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家以上;茶叶总产量按照2.8%左右的增长率测算,到年底茶叶总产量达50万吨,茶叶产值按照9.7%的增长率测算,到年底突破亿元。
这一次,贵州明确提出守住中国茶园面积第一大省和干净茶、生态茶两大优势,坚持品牌引领、品牌创新,唱响“世界茶的源头在中国,中国茶的源头在贵州”,坚定贵州绿茶主战略,把茶产业打造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力支撑,继续筑牢贵州茶产业在全国茶产业第一方阵地位。
丰收的喜悦
前有黔党发〔〕22号《关于建设茶业强省的实施意见》《贵州省茶产业发展条例》,后有《贵州茶产业“十四五”规划》,贵州茶产业持续提升的目标从未放缓脚步。
此次发布的《规划》,是统领贵州茶产业发展的大方向,大未来,涉及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共6章23节,2.8万余字。《规划》全面总结了“十三五”期间贵州茶产业发展成就,深刻剖析了我省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来源:贵州日报
《规划》站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把握产业跨界融合的新趋势,从发展理念、发展布局、发展定位、重大举措等方面整体性地提出了坚定实施“”的战略路径,即四大理念、四大布局、六大定位、九大工程。
发展理念是整个战略的灵魂和主线,贯穿了《规划》文本始终;发展布局是茶产业发展的空间形态,既考虑到我省茶产业的区位优势和历史沿革,又
《规划》重启黔茶的创新驱动能力,聚合资本、品牌、科技、文化等优质要素,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实现产业发展的整体核裂变,在“十四五”期间做优做强。
专家指出,贵州出台的茶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对黔茶产业进行了精准擘画,从顶层设计为贵州茶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贵州茶产业将迎来又一个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期。
相关链接
基本原则
生态优先。以打造“干净茶”为核心,集成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和茶园病虫害统防统治,推进茶园生态环境保护,改善茶园生态系统。
政府引导。强化政府在制定和实施茶产业发展规划、政策、标准、激励机制、监督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责职能,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茶产业集聚,合力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
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各类茶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促进形成公平公正的市场氛围,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的市场动力。
企业主体。充分发挥企业主体在茶产业发展中的核心关键作用,千方百计激发经营主体的市场活力、创新力、创造力,扩大茶产业经营主体数量,引导企业提升营销能力技巧,壮大实力,增强带动力。
品牌引领。坚持以“贵州绿茶”省级公用品牌为引领,大力推动区域公用品牌整合,鼓励创建企业品牌,将黔茶品牌打造成市场强势品牌,用强大的品牌效应吸引企业和产品聚合,通过增值增效做大做强茶产业。
科技支撑。加大科技创新,加强资源保护、种苗繁育、栽培管理、绿色防控、提质增效、茶叶加工、贮藏包装、产业融合等关键环节的科技攻关,整体提升茶产业科技水平。
文化添彩。持续挖掘整理贵州茶文化,夯实贵州茶源基础,充实贵州茶种质资源和基因库,创作更多更好的贵州茶文化作品,不断丰富贵州茶文化的内涵与外延,讲好贵州茶故事,传播贵州茶好声音,以茶文化的弘扬传承助推茶产业发展。
战略路径
四大理念:坚持“守正创新、正本清源、确立地位”的战略思路,贵州原料、贵州制造、贵州创造、贵州品牌的实施路径,干净茶、生态茶、有机茶的发展基础,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工作要求。
四大布局:按照空间布局、新建茶园布局、高标准茶园布局、茶产业集聚区布局等四大布局类别,优化全省茶产业整体发展布局。
六大定位:打造世界高品质绿茶中心、全国茶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全国茶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全国最大高标准茶园基地、全国最大茶加工集聚基地、全国最大茶产品出口基地。
九大工程:实施品牌培育工程、市场拓展工程、加工升级工程、主体培育工程、基地提质工程、质量安全工程、创新引领工程、文化添彩工程、融合发展工程。
发展定位
——世界高品质绿茶中心。以贵州茶园规模全国第一为基础,以贵州干净茶、生态茶、绿色茶建设为依托,加强贵州茶产业与世界接轨,不断延伸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全产业链提升贵州绿茶产业规模及质量,创造贵州茶在世界领域的质量安全、绿茶产量等多项第一,唱响贵州绿茶品牌,着力打造世界最干净茶品牌形象和世界优质绿茶出口基地,使贵州成为世界高品质绿茶中心。
——全国茶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强科技支撑服务平台建设和重大项目攻关,繁荣发展茶金融,大力涵养茶文化,培育发展茶生态,推进大数据与茶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构建茶科技、茶金融、茶文化、茶生态、茶机制等创新体系,将贵州打造成为全国茶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整体提升贵州茶产业科技水平。
——全国茶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依托贵州茶树资源、生态茶园、茶文化、茶产品等优势,深入推动“产业+文化+旅游”跨域融合发展,着力推进茶园景区化、茶产品旅游商品化、茶文化旅游品牌化,积极开发茶园生态观光、茶文化体验、茶文化养生度假、茶产品购物等业态,让茶文旅成为贵州旅游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支撑,不断提升贵州茶文旅显示度,将贵州打造成为全国茶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
——全国最大高标准茶园基地。按照“绿色防控系统化、专用茶肥规模化、本土茶苗推广化、统筹推进一体化”的“四化”基本要求,以集中连片、适度规模、优质高效、标准规范、产业配套的发展方式为目标,优化茶园生态系统,推广茶园绿色防控、茶叶专用肥、黔茶系列品种、茶园机械化管理、茶叶机械化修剪与采摘,推进茶园适度规模化标准化,提升茶园管理组织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促进茶园提质增效,守住中国茶园面积第一大省和干净茶、生态茶优势,将贵州打造成为全国最大高标准茶园基地。
——全国最大茶加工集聚基地。依托贵州茶园面积、茶品种资源、茶科技研发、茶生产企业等优势,积极推进茶叶加工转型升级,加快推进茶叶初制、精制分离进程,加大对茶叶加工企业及合作社开展ISO、HACCP等质量管理体系国际认证,实施茶叶加工厂清洁行动,支持企业开展茶叶加工设备改造升级,积极发展茶叶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茶产品加工生产能力及茶加工机械化、智能化水平,打造贵州成为全国最大茶加工集聚基地。
——全国最大茶产品出口基地。对标欧美、日韩、中东等国际市场,支持省内茶叶企业开展自营出口,鼓励茶叶企业设立贵州茶海外营销中心,加强与国际茶商和茶叶行业组织交流合作。鼓励企业采取跨境并购等手段,强化茶区与国际企业贸易合作,引进国内外知名茶叶拼配、茶产品生产加工及茶叶国际贸易等企业,扩大茶叶出口规模,推动茶叶出口大幅增长,打造高质量黔茶出口基地。
发展布局
——黔中名优绿茶产业带。以黔南州、贵阳市、安顺市、黔东南州都匀、贵定、瓮安、惠水、平塘、三都、花溪、开阳、清镇、普定、西秀、平坝、镇宁、丹寨、雷山等县(市、区)为支撑,发展“贵州绿茶”名优茶系列产品,重点生产卷曲形绿茶、颗粒形绿茶,建设高品质名优绿茶、欧标茶生产加工基地及优质绿茶出口加工基地。
——黔东优质绿茶抹茶出口加工产业带。以铜仁市、黔东南州石阡、思南、印江、沿河、德江、江口、松桃、黎平等县为支撑,重点生产卷曲形绿茶、扁形绿茶、颗粒形绿茶、抹茶,生产加工大宗茶,建设绿茶抹茶出口加工贸易基地。
——黔北绿茶红茶出口产业带。以遵义市湄潭、凤冈、正安、道真、余庆、务川等县为支撑,重点生产卷曲形绿茶、扁形绿茶、直条形茶及红茶,建设优质绿茶红茶出口基地。
——黔西北高山有机绿茶产业带。以毕节市、六盘水市纳雍、威宁、金沙、大方、黔西、水城、盘州、六枝等县(市、特区)为支撑,重点生产“贵州绿茶”高山云雾有机茶系列产品,打造有机茶生产加工基地。
——黔西南古树茶早茶产业带。以黔南、黔西南州罗甸、望谟、兴义、兴仁、晴隆、普安等县(市)为支撑,重点生产“贵州绿茶”古树茶、早生茶系列产品及红茶,建设古树茶早茶生产加工基地。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徐嘉民
编辑樊园芳
编审徐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