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煤田地质局“三招”抓好人才队伍建设
近年来,贵州省煤田地质局按照“党管人才”原则,深入实施“地质立局、科技兴局、人才强局”战略,奋力做好“培才育才”文章,为全局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一是围绕目标不断优化服务保障。制定《关于省煤田地质局党委班子成员联系服务专家人才知识分子的实施方案》,高站位谋划、高效能组织,明确局党委班子成员每人负责联系服务1—2名专家人才知识分子,“一事一议”“一人一策”优化服务,全力构建以国家人才为龙头、省级人才为牵引、部门人才为骨架的发展格局。通过开展先进个人和优秀工作者以及省级“最美劳动者”选树表彰,形成学先进、争一流的良好氛围。截至目前,全局具有专业技术任职资格人员共人,其中职称评审专家40人,在改革发展、科技创新中起到重要决策咨询和参谋作用。
二是聚焦重点持续加强内育外引。从局机关选派2名正处级干部到局属单位交流任职,2名副处级、1名正科级干部到局属单位挂职锻炼,2名专业技术人员分别到花溪区、麻江县自然资源局挂职,从局属单位筛选15名优秀年轻干部到局机关相关部门跟班学习,进一步拓宽干部培育渠道,促进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发展,激发干事创业激情。通过面向社会招聘,切实解决专业对口、发展所需、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人才。截至目前,全局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职工人,占职工总数的44.2%,研究生以上学历(含硕士、博士学位)的职工人,占职工总数的9.3%,较“十二五”末分别提升12、4个百分点,队伍结构持续优化。
三是增强活力加大技术能力培训。定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亮点突出的技能培训,开展围绕主业项目比质量、围绕重大项目比进度、围绕高质量比创新等活动,促进学习成果真正转化为坚定的信念、科学的方法、创新的能力、发展的成效。截至目前,累计组织参加各类培训及会议18余次人,涌现出一批技术能手和创新人才。实验室“高温高压条件下煤与气体反应装置研究”荣获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咨询中心“XF一体化净水器研发”荣获优秀奖。
(省煤田地质局供稿)六盘水“四个三”巧解易地扶贫安置点管理难题近年来,为促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和谐稳定,六盘水市探索“四个三”工作模式,让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
一是“三保”兜底,确保社区稳定。坚持社会保障兜底不动摇,落实“三保”政策兜底。通过在各安置点设置“一个专班”,开展全员摸排办法,走访安置点群众,按照应保尽保、平稳衔接原则,全市3.4万搬迁困难群众享受城乡低保,7.25万搬迁群众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1.36万搬迁群众参加居民医疗保险。此外,积极开展搬迁群众不动产登记工作,完成2.92万套安置住房不动产权证办理发放工作,让搬迁群众搬得放心。
二是“三就”鼓劲,破解发展难题。解决搬迁群众就学、就医、就业难题,鼓足安置点社区建设发展后劲。用活群团组织、家校等方面资源,采取志愿者服务的方式开设“希望小课堂”,解决留守儿童或者文盲家庭没有人辅导学生课业的难题。在全市安置点建立卫生室71个,按标配置医疗设备和配备医护人员名,家庭医生签约%,建立慢性病大病台账,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新农合报销,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享受优质诊疗服务。坚持“五个一批”推荐就业,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需求。目前,通过送岗位上门、推荐就业、就近创业就业方式已实现就业5.57万人,户均就业2.16人,年人均收入1.66万元。
三是“三进”做实,提升管理能力。围绕服务、警务、文化进社区目标要求,紧盯社区管理问题,提高服务水平。在安置点建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70个,开设各类公共服务窗口,提供“一站式”服务;构建“居委会—网格—楼栋”的网格化管理机制,划分网格个,配备专兼职网格员人,同时完善居务公开制度和民主监督制度,让搬迁群众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安置点新建立警务室44个,派驻民警开展24小时巡逻服务,印制民警联系卡片逐户进行发放;建立调解室,化解矛盾纠纷,建设平安社区,确保安置点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道德讲堂,组织搬迁群众召开座谈、院坝会等余场次,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节假日,开展系列主题文化进安置点社区活动余场次,促进搬迁群众的互动交往和感情交流,增强群众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
四是“三家”融合,构建和谐社区。搭建居民之家、青年之家、妇幼之家,完善相关功能作用,提升德治自治水平,推进社区和谐文明建设。整合工、青、妇组织力量,组织青年志愿者为社区建设、社区发展、社会援助、环境保护等提供志愿服务。常态化开展搬迁群众“三新一清洁”“文明家庭”、勤劳致富典型等评比活动余次,采取物质和精神奖励方式,让搬迁群众自觉维护共同家园环境卫生。建立“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47个,为空巢老人、留守老人、高龄老人等提供关爱服务。建立“积德榜”,以身边人身边事宣扬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睦邻友善、守望相助、孝敬老人的美德,提升搬迁群众精神风貌。
(六盘水市委改革办供稿)清镇市“四精准”完善医保服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近年来,清镇市以完善医保服务为着力点,动态解决因突发重大疾病出现的返贫致贫风险问题,守住不发生因病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年度,清镇市脱贫人口、低保对象、特困供养等特殊困难群体就诊1.31万人次,报销金额2余万元。
一是精准识别。按照精准“到村、到户、到人”要求,清镇市逐村、逐户、逐人核实核准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低保、五保等特殊困难群体参保信息,建立特殊人群参保管理台账,动态掌握特殊困难群体参保情况,全市特殊困难群体实现应保尽保。
二是精准资助。严格落实贵州省、贵阳市资助参保政策,按照就高不就低原则,资助脱贫人口、低收入人口(含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孤儿、边缘易致贫户)等特殊困难群体参加城乡居民医保约1.6万人,共余万元。其中,按元/人标准资助余人,资助金额共余万元;按元/人标准资助0余人,资助金额共余万元。
三是精准监测。建立由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协作的防返贫致贫预警监测机制。由医保局负责,按月监测群众就诊情况,将经过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报销后,个人自付医疗费用仍然过高的患者信息反馈给乡村振兴局、民政局及各乡镇调查核实,并按规定落实综合帮扶政策。年,反馈预警监测信息条,防贫险理赔50余人,理赔金额40万元,落实医疗救助约人,救助金额70余万元。
四是精准服务。在疫情集中防控期间,推行医保“五办”服务,即网上办、电话办、就近办、邮寄办、预约办,最大限度降低交叉感染风险。截至目前,清镇定点医疗机构均开通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报、“一窗口办理”、出院结算“一单清”等便民服务,有效解决参保群众“跑腿”“垫资”负担。年,参保城乡居民就诊余万人次,通过“一站式”即时结报2亿元以上。
(清镇市委改革办供稿)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