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的远祖是古代“百越”的一支。水族与古代“骆越”族有历史渊源,是其中一只发展起来的。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就居住着许多部落,公元前年,秦朝统一了岭南,水族先民逐渐向北往黔桂边境迁移;隋唐时统称“溪峒蛮”;唐宋时与壮侗各民族一起被统称为“獠”;宋代在该处设置“抚水州”,被通称“抚水蛮”;州这一地名暗示以“水”为自称的人群已经形成。13世纪中期,有大规模的汉族人移到此处;13-17世纪,又有大量的汉族士兵被调到此处戍守,设屯安家,他们的后代也逐渐融合于水族。
“水族”族之称,最早见于明代史籍。清代,多称其为“水苗家”“水家”等。新中国成立后,水族被正式定名。
水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境内水族语言与布依族语言、语音、词汇、语法均相当接近,彼此能通话。有一种古老的文字,叫“水书”。为鬼师占卜之用,老百姓不认识,也不使用。“水书”的单字仅有一百多个,系表达五行生克、生死吉凶、八卦、二十八宿和天干地支之类。水族普遍通用汉文。
水族民间文学,有神话、传说、故事、民歌和格言、谚语等。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铜鼓的来历》《海马的传说》《染黄米饭的传说》等。歌谣有《开天辟地歌》《射日歌》等。
民间艺术有音乐、舞蹈。境内水族民间歌谣,多有曲调。歌节,青年男女谈情说爱,人山人海,十分热闹。水族民间舞蹈主要有铜鼓舞和海马舞,铜鼓舞与祭祀活动有关,海马舞也是来自丧葬习俗。
市境内水族的服饰,色尚青蓝、黑、白。男性头包黑帕,着立领对襟窄袖平摆白上衣,袖口襟缘镶花边。束黑色腰带,穿布鞋。女性头帕用黑白二色,内黑外白。上装为青蓝布交领衣,前短后长领缘襟缘镶花边。下装为黑色百褶裙,长齐踝,镶花边3到我5道。系蓝色平头围腰围腰头镶饰一幅宽约五寸平绣制品。鞋瘦窄,形似船,顶端倒勾,饰一小绣球,称“夹尖鞋”。
水族多聚族而居,同村寨的成员大多有血缘关系,沿袭寨老制历史久远。婚姻是一夫一妻制,过去,非本民族不通婚,同姓氏不通婚,婚姻多由父母包办。水族以父为家长,父母年迈后长子为家长,父母去世后,兄嫂有扶持弟妹成家立业的义务。男子有继承权,由小儿子继承,注重赡养父母和安葬父母的义务。(摘自《中国凉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