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水城县蟠龙镇百车河庭银家庭农场充分利用家庭劳动力资源,推行科学种植技术,开展红心猕猴桃标准化适度规模种植,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激发出乡村产业活力。
庭银家庭农场位于贵州省水城县蟠龙镇百车河社区沙坡九组,创办于年。农场主晏庭银是本地村民,农场用有机方式种植红心猕猴桃15亩年农场实现亩产千克,年经营收入达83万元。农场被评为贵州省级示范家庭农场、贵州最美猕猴桃园、六盘水猕猴桃单产王、水城县最美果园,农场主晏庭银获得六盘水市劳动模范、十佳种植能手等.
一、返乡创业重在选对产业
年以前,农场主晏庭银在深圳的五金厂打工,凭借爱学习、善专研、肯吃苦的性格,只有初中文化的他从工人成长为工厂的管理层。家里老人逐渐老迈,孩子需要入学,他萌生了返乡创业的想法。年,晏庭银回到家乡,却一直没有遇到产业发展的好机会。年,六盘水市被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野生猕猴桃之乡”,是我国重要的猕猴桃种质资源库、全球高品质猕猴桃最佳产区之一。六盘水市将猕猴桃作为当地三大特色农业产业进行重点打造。晏庭银家所在的蟠龙镇是当地猕猴桃产业带的重要区域,这让他看到了发展的希望。他果断将存款和自家承包地全部投入到猕猴桃基地建设中,并流转了10亩土地,成立了庭银家庭农场,拉着妻子一起潜心钻研猕猴桃事业。农场采取适度规模经营,在冬季集中施肥和春季授粉期间少量雇用短期工人,其余阶段以夫妻二人为主要劳动力,父母和子女在猕猴桃套袋和销售季节阶段性参与劳动。农场定期分析收入支出明细账目.不盲目贪大求全,将种植规模稳定在15亩左右,充分利用家庭劳动力资源降低了用工和管理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几年来一直保持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运用科技实现绿色发展
打工多年的经历使农场主深信,掌握了科学技术才能取得成功。农场主参加六盘水市首届猕猴桃种植技术培训,学习标准化种植技术和精细化管理模式,积极邀请猕猴桃管委会选派技术人员到农场驻地指导,并邀请中国科学院、贵州大学等专家赴农场开展培训,将科学技术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农场按照“六盘水市猕猴桃生产技术标准体系”要求,摸索出了一套符合农场实际的生产管理模式
一是坚持合理负载。农场每年春季疏蕾、疏花、疏果,每株树疏掉2/3的果,保留个生长健壮的果,既能保证每年每株产量在18千克左右,又能让树体健康生长,做到产果与树体生长相平衡。
二是注重精心管护。农场自猕猴桃开花到采果结束,做到对每一朵花人工授粉,提高了授粉成功率,增加了果实重量:对每一个果实进行套袋,防控病虫伤害,保证果实内在品质与外观品质相统一。
三是实施绿色生产。农场坚持不使用农药、化肥和激素,不使用除草剂。采用人工锄草、以草控草相结合,利用杀虫灯、杀虫板等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做到病虫草绿色防控:用有机肥和农家肥代替化肥,按照猕猴桃树体生长发育物候期及需肥规律,做到少量多次、按需施肥,每年施农家肥5~6次,冬季每株猴桃树施用40千克生物有机肥,保证猕猴桃树体能产果、产好果、长产果。
四是做好防灾减灾。农场结合自身实际和当地气候特点,在果园里建设了灌溉水池和管理房,安装了防雹网,提升了农场的防旱防雹能力,有效降低了倒春寒、冰雹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五是严格品质管控。为保证出地猕猴桃的质量和口感,农场规定猕猴桃糖度低于7.0的绝不早采下树,单果重低于70克的绝不售卖。生态有机的种植技术和严格的品质管理,使得农场的红心猕猴桃亩产达到千克,平均售价长年保持30元/千克,高出其他同类产品一倍以上,实现了优质优价。
三、双线销售促进丰产丰收
农场不断创新经营思路,依托“线上+线下”的营销模式,将红心猕猴桃销往全国各地。农场每年都参加当地猕猴桃节,在线上预销售猕猴桃。中国邮政在农场专门设立了快递点,并提供猕猴桃专用包装箱,保证农场的猕猴桃当天采摘、当天发货。每年农场猕猴桃丰收季节,进出农场的车辆络绎不绝,销售旺季每天线下营业额近万元。短短几年内,农场就积累了一大批忠实客户,每年产多少,客户就要多少,家庭成员不用出基地,通过线上和线下,猕猴桃就销售一空。
四、示范带动实现乡亲共富
农场产业的发展带动周边农户纷纷种植猕猴桃。一有空,农场主就主动到其他农户的猕猴桃种植基地,教乡亲们修枝整形、水肥管理,带动乡亲发展猕猴桃产业。邻近的阿戛镇和蟠龙镇的果农都来农场请教,经常请农场主到田间地头进行指导。遇到不懂的问题,农场主就打电话问县管委会的技术员,给乡亲们拿出一个靠谱的建议。农场带动周边农户60余户;技术指导户,其中脱贫户21户,指导农户果园超过1.5万亩。年,当地猕猴桃种植户每户增收2万~10万元。
《全国家庭农场典型案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