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命之源、生态之基、生产之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水城县,贵州省脱贫攻坚的主阵地,确保农村饮水安全,是落实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一达标”,筑牢“民生底线”至关重要的一环。
“十三五”以来,水城县坚持把脱贫攻坚饮水安全作为头等大事统筹推进,聚焦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和工作落实,在确保安全饮水工程网络全覆盖的同时,加强水质监管、提高应急抢修能力,全面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水城县玉舍镇海坪水厂以前是一个小水厂,主要向野玉海景区供水,处理好的水可自流到周边乡镇的高海拔地区,年该厂扩建,日处理量达到了立方,覆盖到都格、发耳、坪寨等周边乡镇高海拔地区的供水。
“海坪水厂水源是从玉舍水库取水,经过一体化设备处理,从这里的管道输送到各个乡镇的高位水池,由各个乡镇的高位水池输送到各村民家中,家家户户都吃上了安全放心的自来水。”水城县玉舍片区水务中心主任张佳说。
11月8日,记者海坪水厂时看到,管理人员根据检测报告,正在给二氧化氯消毒设备添加药品。“这个机器每个星期一都要来检查,然后根据药水浓度,将水位调高调矮。”水城县玉舍镇海坪水厂管理人员彭育辉介绍。
事实上,为了保证饮用水的安全,海坪水厂根据“每周送检水投公司、每月送检卫生部门”的原则,将水库抽上来的水一百多项指标逐一进行检测。
年以来,水城县累计建成水库11座,山塘94座,建成水厂43座,新建泵站28座,新建水池个安装主管道及支管公里,村民用水不再难。
“以前都吃房盖上的水,吃出好‘几种味道’,最要命的是一不下雨还吃不上,现水管牵通后,随时放了随时用,太多了,这个水好,用起也方便。”村民虎良松轻轻拧开水龙头,捧着手里的自来水,舔了舔,说道“真甜”。
过去,虎良松所居住的杨梅乡光明村,海拔多米,储水不易,在年以前,这里的老百姓吃“房盖水”,自从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实施后,家家户户的水管都接到了门口,喝上了甘甜的自来水,生活发生了翻天变化。
水接通了,管理也要跟上,年六盘水市率先在全省制定出台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护办法,对饮水安全工程的运行、维修、养护进行补助,现在每个乡镇的运行中心都配备有维修团队,对输水管线进行日常的维修和养护。
随后,水城县印制了饮水安全明白卡,张贴到每家每户门前,上面涵盖了农户饮水安全问题的解决方式,工程管理人员、各级水务部门监督电话等信息,同时成立乡镇供水管理所36个,招聘水管员名,对水管员进行培训和指导,将管理服务延伸到村到户,确保全县供水正常,实现清泉润万家的目标。
“我们片区针对抢修管道维修这块,专门成立了一支12人的队伍,进行管道维修,在接到各乡镇的水管员报主管道哪里受损的信息后,中心及时调配人员,在3个小时之内必须抢修完毕,保障各个所的供水正常。”张佳说。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管水员中有人选取自贫困户,每人每月工资元,在提升水务服务效能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贫困群众增收。水城县杨梅乡光明村水管员马关长,以前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当水务管理员,不仅保证了大家用水问题,还有固定的收入,这小日子一年比一年好过。”马关长说。
据介绍,“十三五”以来,水城县累计投入农村饮水安全资金12.18亿元,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截止年底,水城县96.69万人口(其中双水城区由市政管网供水)饮水安全问题已得到全面解决,饮水安全保障率从63.13%提升为%,水城县农村全部达到脱贫攻坚“饮水不愁”标准,农村饮水做到了符合标准、四季不缺、取用方便。
从“喝上水”转向“喝好水”,接下来,水城县将进一步完善农村供水“三个责任”和“三项制度”,加强工程运行管护,同时强化价格管理机制、定期开展水质检测,逐步实现“以水养水”的良性循环,确保工程长久稳定发挥效益。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谢勇勇
编辑刘定珲
编审马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