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塘县是一个集科技与古朴文化的地方,科技是因为“中国天眼”的落户,文化则是我国十大名陶之一的牙舟陶。
在《平塘县志》有这样的记载:“牙舟陶产于贵州平塘县牙舟镇兴陶村,始于明洪武十六年(公元年),由江西传入,相传至今已有余年历史。年,‘牙舟陶器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余年漫长的历史演变,牙舟陶土、陶釉在烈火之中已铸就了自己独有的陶魂,它是研究中国古代制陶史的活化石。
牙舟陶
“看着一件陶器如何从土坯经过拉胚、入窑、烧制变成一件艺术品,因为烧制的不可预知性而充满了等待与期许,这种感觉是电窑、瓦斯窑所不及与无法比拟的。”牙舟古陶国家级传承人张禄麒说,在生产方式上,牙舟陶器烧制现仍保持原始古老的手工制作方式,所以陶器的玻璃釉能自然流淌,在烧制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变化而产生各种纹理(俗称“窑变”),令人叹为观止。
“在烧制的过程中,由于各种色釉的金属矿物质含量不同,在同等高温下的膨胀系数与熔流程度不一与坏体的结合形成‘冰裂纹’,色调浓淡混合相宜浑然一体,各种色泽点缀又截然不同,形成孤品较多。”张禄麒介绍道,“冰裂纹”线条透明清晰无规则,神韵自然。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牙舟陶烧制技艺传承人张禄麒
70后的张禄麒出生在一个陶艺世家,至张禄麒已是张氏第八代传人,同时他也是国家级传承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贵州牙舟陶瓷商会会长,并创立了禄麒牙舟古陶文化有限公司。
他不仅开发了融入民族元素的摆件、旅游纪念品等新种类,还在传统的两种釉色基础上解决了几百年来未试制出的几种特殊釉色,棕色、黄色、古蓝色、翠绿色,给“牙舟陶”产品带来了更古朴的色彩,牙舟陶的陶制品也从日用品向工艺品转变,并远销美国、英国、法国等十多个国家,许多精美作品还曾被选送日本、芬兰等国展出。
张禄麒告诉记者:“牙舟陶毕竟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一个宝贵记忆,我希望能够把牙舟陶恢复到原来的辉煌时期,甚至比原来兴旺时期的规模还要更大,把我们这个牙舟陶做出更好的一个知名度,让它能够走上全国、全世界。”
年5月,德国康斯坦茨应用技术大学教授沛可睿慕名来到牙舟镇,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牙舟陶传承人张福高为师,成为牙舟陶首位洋弟子。通过学习制陶,了解陶文化,沛可睿正打算把牙舟陶带上世界的舞台。
“这是一片非常特殊的土地,保留着非常有特色的传统工艺,通过我的努力,我希望世界其他人能了解到牙舟陶。”沛可睿向记者说道。
据了解,目前牙舟镇现有陶器作坊11家,通州投资了多万元建有牙舟陶工业园,占地多亩。具有牙舟陶风格的作坊公司已辐射到都匀、贵阳、花溪、清镇、安顺、六盘水,以及云南、四川等地,已形成了一个大的牙舟窑系。
现各高校纷纷建立陶艺工作室。有贵州民族大学、贵阳师范学院、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贵州轻工职业学院、贵州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工业职业学院、贵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都匀师范学院、六盘水职院、六盘水师范学院等,有的院校还开设陶瓷产品设计班,近十年来已培养各类专业设计人才近千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曾力维陈庆
编辑刘娟利何涛
编审闵捷杨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