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者话说回来,倘若迷信真那么灵验,那些逢好日子开业的商店跟公司,他们真的会发财吗?真的会一帆顺利吗?如果真是这样,为何又会有那么多人面临事业的失败呢?如果迷信真那么灵验,那么,每一对新人在结婚时,只要选上一个好日子,那他们真的会一生幸福吗?如果真是这样,为何现在离婚的人那么多呢?
原文链接:
在6月的最后一个交易日,国际豆类价格再一次返身上行。综合CBOT大豆、玉米、小麦价格的QMCAI指数在触及95的支撑后迅速上行,并抵达100以上。豆类市场长达10个月的低位震荡,已经让投资者筋疲力尽,这一次,市场能否真正走出盘局?“天气市”最关键阶段7至8月是大豆最为重要的开花结荚和灌浆期,这期间的天气变化对于作物的单产来说非常关键,一旦出现持续10日以上的干旱,对作物的生长将构成致命的打击。对于未来天气可能变坏的预期,是CBOT农产品从6月底开始上涨的最主要的原因。市场对美国天气模型中从本周中段出现的高压脊带来干热天气的预报尤其敏感。根据美国国家气象局气候预测中心最新发布的8-14天天气预测,大豆和玉米产区普遍高温,而且高温的面积在扩大。6月初以来,美国南部地区的干旱气候已经向北部迅速扩展(这已经影响到美国北部春小麦的生长),目前有向东扩展的迹象。从未来1个月以及3个月的天气展望图看,向东扩展的范围不大。但是,天气瞬息万变,7月和8月间什么样的气候谁也说不准。供需改变潜移默化美国大豆的供需面出现一些利好的信号。首先,美国大豆的播种面积比预期出现下降。根据美国农业部上周五公布的基于6月初田间调查得出的种植面积数据,美国大豆种植面积为7493万英亩,较3月的预测减少196.5万英亩,是历史上3月至6月报告调整幅度最大的一年。可以认为这一次面积的调整,降低了美国大豆连续第三年增产的可能,为大豆供求平衡的转变打下了基础。另外,我们注意到美国大豆出口在淡季出现罕见的增长现象。从6月开始美国大豆销售数据就开始抬头。过去4周的销售量达到114.21万吨,其中中国进口22.9万吨;而去年同期的销售量为91.2万吨,其中中国没有进口。出口销售的增加有助于改善美国本土大豆过剩的格局,降低年度库存量。不过,虽然大豆供需出现改善,但供大于求的格局仍未实质性改变。USDA在上周五同时公布的季度库存报告中预计,截至6月1日的大豆季度库存为9.9亿蒲,较去年同期高出2.91亿蒲,创历史最高记录,但略低于分析师预测的10.12亿蒲平均值。显然,如此庞大的库存将如何消化仍是个问题。中国市场持续弱于国际过去数月里,国内豆类市场一直弱于CBOT市场,其关键的原因是中国大豆进口量庞大。由于前期外盘持续疲软,国内进口大豆速度并没有减缓。根据有关机构的跟踪,整个6月的到货量达到了339万吨,为单月最高记录。由于到货数量庞大,而消费却并没有跟进,因此各地港口和油厂的大豆库存增长很快。一方面是源源到港的进口大豆,一方面是持续疲软的消费终端。饲料企业采购整体谨慎,多为即用即采,导致前期一直正常开工的油厂目前面临一定的库存压力,部分沿海油厂选择停工停机来消耗存货。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国内大豆生产状况并不理想,中国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最新预测2006/2007年度中国大豆产量为1590万吨,比去年减少2.7%。另外,过去一个月的时间里,海运费大幅上涨了10%以上,海运费企稳上涨的短期趋势已经形成,这将有利于今后抬高国内价格(见上图)。投资建议:2006年内,豆类市场要想能够有所作为,关键的时间窗口在7至8月。美国农业部在月度供求报告中使用的大豆趋势单产是40.7蒲氏耳/英亩,这一水平大大低于去年和前年的水平,如果后期天气良好,这一单产水平仍有提高的可能。因此,如果7至8月天气最终没有对作物单产构成实质性的破坏,那么在巨大的库存压力下,大豆牛市仍将不得不延后到明年初的南美产季。但是,由于豆类市场身处一个工业需求即将大幅增加的宏观环境,一旦天气真的出现问题,牛市无疑将提前来临。至少在七八月份,投资者不宜轻易放弃做多豆类市场的机会。
乡土彩叶树种--蓝果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