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从只有过年才能杀头猪的奢望,到肉、蛋、禽、奶等成为百姓餐桌的日常标配。正在建设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的六盘水,以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鼓励农民养殖、制定*策扶持、给予技术支持、进行市场培育为抓手,既满足了“量”的需求,又不断追求“质”的提升,生态畜牧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听,农家小院欢声笑语,鸡在叫猪在闹;看,莽莽乌蒙深处,牛羊满山跑……“六畜兴旺”决战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的精彩画卷正在凉都大地徐徐展开——
盘州市兴胜养殖有限公司通过养羊,带动村民走上了幸福路,实现共赢。
进入10月,新冠肺炎的阴霾还未散尽,六盘水市生态畜牧产业依然一路高歌。
来自市农业农村局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底,全市建有国家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8个,省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23个,畜禽规模养殖场个。生猪存栏90.26万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8.87万头)、出栏88.42万头;肉牛存栏35.27万头、出栏9.52万头;肉羊存栏31.8万只、出栏22.68万只;家禽存栏.74万羽、出栏.47万羽。猪肉价格和生猪价格分别居全省的第六位和第八位。
一组组数据、一项项成绩的背后,是六盘水人苦干实干的结果,是一个工业城市的担当和作为!
养牛场全景
(一)
初秋时节,走进六枝特区、盘州市、水城县等地方,随处可见一排排现代化的圈舍干净整洁,圈舍里猪、牛、羊膘肥体壮,鸡鸭鹅毛光色亮,饲养员们或忙着喂料,或清扫圈舍……一派生机勃勃的场景。
曾几何时,作为工业城市的六盘水,农业底子薄,农村群众养牛为耕地,养猪为过年,养鸡鸭只为换取油盐钱……尽管这里放养的猪、牛、羊、鸡等畜禽,“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中草药”,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却没有从根本上为当地群众带来丰厚的收益,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
转机就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进程中。
近年来,六盘水市大胆解放思想,深挖自身优势,提出了“提生猪、增牛羊、扩家禽、养特色”的发展思路,通过强化外引内培,推动畜牧产业提质加速,实现了规模化、品牌化、品质化、生态化发展。
机具作业
(二)
六枝特区引进的大北农养猪项目,现存栏能繁母猪头;水城县引进的温氏养猪项目,现存栏能繁母猪头,建成年出栏头的养殖圈舍68栋,已累计投苗5.6万头;钟山区引进的温氏养猪项目,建设规模年出栏20万头,目前已选址完毕,陆续进场施工;盘州市引进的韩伟万羽蛋鸡养殖项目已经部分建成生产,目前已经存栏蛋鸡30万羽……四个县市区畜牧产业你追我赶,发展势头迅猛,群众因此得到的好处不胜枚举。
“以前土地都拿来种玉米和洋芋,一年苦哈哈干下来还是贫困户。如今到养殖场上班,这里供吃供住,拿到手的就是纯收入,脱贫肯定没问题!”在水城县董地街道办中坝村举行的温氏养猪“三变”项目示范点分红大会上,领到分红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杨永琼喜笑颜开。
年,首批温氏养猪项目头猪苗在董地街道中坝村的一体化养殖小区示范点顺利投放。由此开始,广东温氏集团生猪养殖一体化项目预计在水城县25个乡(镇、街道)新建栋年可出栏头的养殖圈舍,建成投产后,年出栏商品猪可达45万头。
外引企业风生水起,内培企业也悄然成长。
六枝特区贵州二表哥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自年创办以来,从存栏20头能繁母猪的小小养殖场,发展到现在存栏能繁母猪头、总存栏生猪1.2万头的现代化标准养殖企业,产能扩大倍,员工数量增长69倍,一个“舌尖”上的亿元产业“横空出世”。
猪场创建人王金涛的目标是:土猪养殖行业的贵州第一、全国前列。
(三)
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一直是产业发展的难点。而在六枝特区岩脚镇草原村,养牛场里竟然没有一丝粪便臭味,只有迎风送来的阵阵桂花香。
“合作社走的是生态养殖路线,将沼液、沼渣用于牧草种植,牛粪制成有机肥,形成了粪便—发电—还地的生态循环模式。这一条生态循环农业链,没有臭味、只有花香,这肉就更香。”合作社办公室负责人陶娅笑着说。
养牛场一隅
据了解,在畜牧产业发展中,我市大力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按照农牧结合、种养平衡的原则,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与末端利用的治理路径抓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设施配套率达%,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9%以上。
脱贫攻坚收官在即,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生态畜牧产业为六盘水发展山地特色农业产业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全产业链道路,凉都农业由此插上了一双强劲的翅膀!
六盘水日报全媒体记者任舟影颜春匀晏华超报道
编辑制作:六盘水日报社
-8261
总监制:彭绍良赵芳
终审:宋建英
编审:曾杰
编辑:任玉雯
精神文明创建
公益广告助力脱贫攻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