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霉病、根腐病、霜霉病等,都是冬季蔬菜常见的病害,如果防治不到位就会大大影响蔬菜产量。”在贵州省仁怀市坛厂街道楠木坝村蔬菜种植基地里,中级农艺师时玉华正在向当地群众讲解冬季蔬菜种植的技术要领。
楠木坝村地处群山之间,是贵州省级二类贫困村,群众日子过得紧巴巴。为了增加群众收入,甩掉贫困的帽子,楠木坝村调整产业结构,邀请时玉华作为技术指导,发展亩蔬菜种植,带动77户贫困户共同发展,每月解决务工余人次,人均年收达到1.8万元。
近年来,仁怀市充分激发人才活力,全面发挥好农技专家、乡土人才、高层次人才的“智囊”作用,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注入强劲动能,让一朵朵“人才之花”在基层绚丽绽放。
“套袋的主要目的是让大实蝇、小实蝇,无法在果子上产卵,卵进不去,果子虫害就会减少。”在火石镇蔡家湾村千亩蜜柚基地,农技专家陈光达耐心给种植户讲解蜜柚挂果期病虫害防治知识。
年以来,为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仁怀市聚焦农村产业发展实际,大力选派调整农技专家服务基层。按照“群众有所呼、专家有所应”的原则,以茶叶、食用菌、蔬菜、牛羊、特色林业、水果、生猪、中药材、刺梨、生态渔业、辣椒、生态生禽等12个农业特色产业为重点,对全市20个乡镇(街道)主导产业需求进行摸排后,根据反馈信息,下派名农技专家指导产业项目,覆盖个村(社区),60个贫困村实现零遗漏。
人才兴则事业兴,人才强则乡村强。乡土人才在农村土生土长,对本地环境资源、生产经验、风土人情非常熟悉,实践经验丰富,能够带领一方群众致富增收,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先把剪好的图案贴在绣布上,将编好的丝辫子按图案由外而内平整铺就,然后再用一丝线将它钉牢成图。”在后山乡苗绣工作室里,苗绣传承人李朝芬细心指导着绣娘们进行刺绣。后山乡素有“西苗故里”之称,为了推动苗绣产品走向市场,增加群众收入,后山乡实施“锦绣计划”,培养出一批苗绣人才。
仁怀市把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作为助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通过实施“凤还巢计划”“领雁工程”等项目,重点从*组织书记、农村经纪能人、能工巧匠、农民企业家、返乡创业大学生等群体中培育乡土人才。近三年来,仁怀市组织开展乡土人才培训38期余人次,培育出“田秀才”“土专家”名,发展特色产业项目余个,带动两万余名群众共同致富。
向廷玺 本报记者 刘久锋
来源:农民日报
编辑:刘珊玉
审核:侯廷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