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开研讨会。
考察产业情况。
高新区一角。
核心提示
自年2月启动国家级高新区申建以来,六盘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紧扣经济发展目标任务,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聚焦产业转型升级,狠抓科技创新引导*策、产业发展、科技平台创建,助推国家高新区申建工作稳步推进,有力地支撑了全市经济转型升级发展。
创示范促转型,稳步推进国家高新区申建工作
六盘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前身是贵州钟山经济开发区,年10月,经省人民*府批复认定为六盘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年、年、年分别获批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省级双创示范基地。
年12月,科技部将六盘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申建工作纳入排队序列。年11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五部委印发《“十四五”支持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指出:支持六盘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国家级开发区,为高新区转型升级提出了新方向,高新区转型升级进入了新阶段。
在5.95平方公里的热土上,六盘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先进装备制造为首位产业,绿色纺织、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为潜力产业。年,营业收入.95亿元,工业总产值8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85.5亿元;财*科技支出万元,占公共预算支出比重4.0%;全社会研发费用万元;技术合同成交额.20万元。目前,高新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2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国家级创新创业载体7个、省级和市级创新创业载体各6个;发明专利41件、实用新型专利件、外观设计专利8件。
自启动国家高新区申建工作以来,市委、市*府领导高度重视,出台《六盘水市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六盘水市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大力支持六盘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通过“以升促建”方式申报国家级高新区。
“高新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入全省开发区前三分之一,满足‘以升促建’硬性规定;高新区层面成立了申建领导小组及工作专班,制定了申建工作计划表,出台了科技创新系列*策,营造全市最优的创新创业环境。”高新区经济发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正大力推进国家高新区申建工作,目前,“两规划”资料已编制完成并报请市级评审,正在对六盘水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展示厅进行设计,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创业平台等考察点进行打造。
抓科创强产业,加大产业招商力度
紧扣“高”“新”定位,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梳理首位产业潜力产业领域的存量企业、引进企业,建立“三库三梯队”,实施“一企一策”,有的放矢开展常态化专业服务,形成高新技术企业与科技型中小企业“挖潜—培育—申报—认定”的良性循环;以建设运营好国家级孵化器、省级众创空间为核心,整合创新资源,提升综合绩效,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创新创业全链条,促进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以共建省级大学科技园为载体,引导重点企业与六盘水师范学院等高校院所深化产学研合作,实现三方共赢(企业效益显著增强、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产业层级显著提升),为科技助力“四化”作示范;全面贯彻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策,激励引导企业加大研发费用投入、规范研发项目管理制度、全面归集填报研发费用。
坚持精准招商,打通产业链关键环节。年,高新区**主要领导外出招商引资合计17次,完成市级目标12次的.67%,请进客商余次,培育引进高新技术企业3家,引进产业项目30个,签约资金58.03亿元,新增产业项目到位资金38.82亿元,新引进开工项目30个,投产项目19个,引进优强企业23家,策划包装项目35个。
高新区围绕建链、补链、延链,梳理上、中、下游关键企业,通过品牌带动、科技创新,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充分把握好广州中山市与六盘水市产业合作机遇,打造出1至2个产值超10亿元的大型龙头骨干企业、一批产值过亿元的梯队支撑企业以及创新引领型优强企业。
抓科创,强产业。如今,一个个上下游企业,一条条产业链正为高新区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转成果补短板,推动申建国家高新区工作
高新区锚定“建设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申建国家高新区”目标,立足区域性资源禀赋和基础条件,与全市其他园区差异化发展、优势互补、协同共赢,以能矿装备制造为重点的先进装备制造首位产业特色更加凸显、实力更加强劲、链条更加完善,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达到“以升促建”条件,从人才培养、创新能力提升、成果转化、学科建设等方面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高位推动申建国家高新区相关工作。
深化产学研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建设综合创新载体、助推转型升级,加快补齐短板、做好迎检准备……六盘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探索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成功模式,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拆壁垒、破坚冰、解痛点、疏堵点,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活力。
转成果,补短板。六盘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为核心,培育高新技术企业,集聚科研人才和创新服务要素,提升区域引进吸收再创新能力,推动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乌蒙新报记者 祖大华)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