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千百年来,“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这是地处乌蒙腹地、贵州屋脊六盘水的鲜明“标签”。
如何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的贫困“标签”?
六盘水认真“作答”,交出了一份精彩的时代答卷——
*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年底的60.37万人减少到年底的9.5万人,累计减贫53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3.3%下降到3.74%,低于全省0.56个百分点。
山乡巨变,令人震撼!
因何而变,令人动容!
探寻凉都山乡巨变的“密码”,答案便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治担当,“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为民情怀!
家在千岩万壑间。*龙星摄
这是一场前无古人、艰苦卓绝的持久战役!
一直以来,消除贫困,都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在中国,贵州就曾是“贫困”的代名词。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同样也是地处乌蒙腹地、贵州屋脊六盘水的鲜明“标签”。千百年来,贫穷的枷锁,“锁”住了这里祖祖辈辈人的命运。
这是一曲攻坚克难、雄浑激昂的宏伟乐章!
峰际连天、沟壑纵横的乌蒙大山,挡不住万凉都儿女“彻底撕掉千百年来贫困标签”的意志和气魄,他们以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的责任担当和坚定决心,在脱贫攻坚的一场场战役中,破译了一个个“贫困密码”,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奋斗之歌。
群山为证,使命为笔,奋斗作毫!看,凉都大地绿意盎然,春风尽吹,一幅崭新的画卷尽收眼底!
大美凉都。肖本归摄
有一种深情叫嘱托,有一种感恩叫奋进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年10月19日!时间仿佛定格。
那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参加*的十九大贵州代表团讨论,殷殷嘱托:“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重中之重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已经进入倒计时,决不能犹豫懈怠,发起总攻在此一举!”
那一天,总书记与来自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的基层*委书记余留芬的一段对话,开启了全省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序幕。
“那一天,我永生难忘,我又激动,又紧张……”余留芬说。
虽时隔一年多,和总书记的对话情景依然历历在目,深深镌刻在余留芬的脑海中——
……
习近平:“你们生产的火腿叫什么名啊?”
余留芬:“盘县火腿,是与宣威火腿、金华火腿齐名的三大火腿。”
……
习近平:“你的叫什么酒?”
余留芬:“岩博酒。”
习近平:“白酒?多少度?价格怎么样?”
余留芬:“对,白酒。我们的价格就是老百姓喝的,定位是‘人民小酒’。”
……
一夜之间,“人民小酒”、“盘县火腿”火了!
第二天,云南人胡源便火速赶往岩博村,签下了“人民小酒”省外代理协议的“第一单”。
*的十九大闭幕后,全省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专门针对“人民小酒”、“盘县火腿”产业发展成立专项小组开展攻坚,并邀请中国酒界泰斗、贵州茅台集团终身名誉董事长季克良先生出任岩博酒业总顾问,用实际行动支持“人民小酒”、“盘县火腿”做大做强。
来自各级、各部门的鼎力支持,像一阵阵春风,化作滋润的春雨,洒落在六盘水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人民小酒产品展示厅。
产业拉动百姓富,脱贫攻坚动力强。
年,岩博酒业迎来“爆发式”增长,“人民小酒”销售遍布全国22个省4个直辖市4个自治区,年销售额近3亿元,销量创下历史新高。酒厂的工人,家家住上小楼房,不少人家还买了小汽车。
“盘县火腿”正在打造集育种、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条,年生产能力达到吨,实现销售收入1.51亿元。盘州市坪地乡七官营村的赵燕夫妇回乡创业,成立专业合作社,带领群众养猪、育苗、种茶,年,销售收入近万元,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总书记说,要发展好火腿产业,我很有信心……”赵燕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年的春节前夕,岩博、鱼纳、苏座三个联村户、人参与岩博酒业入股分红,村民入股比例达到50.18%。
“我们要永远感恩总书记,永远感恩共产*!”
“我们有信心,我们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
……
饮水思源。村民们把拳拳感恩化成点点字迹,汇成一封真情灼烈的书信,送住北京,送给敬爱的习近平总书记。
大年三十16时07分,一个陌生的电话打到了岩博——那是中共中央办公厅打来的
“岩博村的乡亲们:写给总书记的信收到了,得知村里的白酒、火腿产业日益兴旺,有望带动更多群众脱贫致富,总书记非常高兴。总书记祝乡亲们新春愉快!万事如意!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越来越幸福!”
这份厚重的“新春礼物”,瞬间“刷爆”朋友圈,很快传遍四面八方。
岩博村沸腾了!六盘水沸腾了!贵州沸腾了!
贵州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的保基乡*委书记李金平的手机也被这一条消息“霸屏”。
“太激动了!总书记那么忙,却不忘在除夕夜给一个小小山村送上新年祝福。对于奋战在扶贫一线的干部,再没有比这个更振奋人心的了……”李金平说,一定要用苦干、实干、真心、真情打赢这场输不起的攻坚战,带领当地的老百姓实现同步小康。
消息传来,钟山区大湾镇海嘎村“第一书记”杨波心里再次掀起波澜。*的十九大期间,与习近平总书记对话的六盘水代表,除了余留芬,还有杨波。
“山乡巨变、翻天覆地、鸟枪换炮……这些词用到我们村一点不为过。”他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海嘎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总书记的亲切关怀,是对我们贵州干部群众的巨大鼓励……”杨波说。
岩博村活动广场。肖本归摄
总书记的新年祝福,寄托着他对贵州、对六盘水脱贫攻坚的殷殷期盼。
六盘水市委迅速出台《深入学习宣传贯彻*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代表团重要讲话精神的决定》,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抓实*建促脱贫“六个引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确保到年全市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贵州之巅到北盘江畔,从苗乡彝寨到田野山间,“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已成为凉都大地的最强音,全市各级干部向贫困发起冲锋的势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旺盛。
聚焦“四场硬仗“、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凉都大地春潮涌动,全市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把感恩之情转化为奋进之力,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凝聚了磅礴力量。
如今,凉都已不仅仅只有“人民小酒”、“盘县火腿”两个“宝贝”,春茶、刺梨、猕猴桃“凉都新三宝”已成为助力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更是在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上闪亮登场,备受青睐。
“六盘水猕猴桃”被评选为“年度中国最受欢迎的猕猴桃区域公共品牌10强”。
上兵伐谋,一场攻坚战激烈打响
打赢脱贫攻坚战,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是我们这代人的人生之大幸。
古人云:“病有标本。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者,是谓妄行”。
贵州脱贫攻坚的“标本”和“痛点”在哪里?就在深度贫困。
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6次主持召开跨省区的脱贫攻坚座谈会,为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实施精准扶贫明确目标、指引方向。
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在清代贵州学者陈法的笔下,贵州的贫困班班可考:“黔处天末,崇山複岭,鸟道羊场,舟车不通,地狭民贫”。很长一段时间,贵州一直是全国农村贫困面积最大、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
位于乌蒙腹地的六盘水,贫困状况同样令人揪心:仅有的四个县(市、区、特区)中就有3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1个省级扶贫开发县,含13个深度贫困乡镇、个深度贫困村。年底,在现行的标准下仍有贫困人口18.67万人,贫困发生率为7.43%,高于全国4.24个百分点。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六盘水必须完成的重大*治任务,责任重于泰山,使命无比光荣!”六盘水市委发出深入实施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发起总攻夺取全胜的号召。
乌蒙磅礴。朱德贵摄
大战在即,方略为要。
在战略层面,六盘水坚决贯彻落实好中央、省委的决策方略,坚决守好发展、生态和安全三条底线,深入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奋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凉都新未来。
方法得当,事半功倍。
在战术层面,六盘水坚决打好以农村“组组通”公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的“四场硬仗”,聚焦“八要素”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实施扶贫资金、东西部协作、基础设施建设、帮扶力量“四个聚焦”,主攻深度贫困地区。
路径精准,水到渠成。
在路径层面,六盘水强化顶层设计,绘制作战图,确定进攻路线,提出“两翼先行、中路突破、全面决胜,确保如期全面小康”的总体思路,并先后出台《六盘水市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六盘水市开展春风行动决战脱贫攻坚关键年实施方案》等“1+12”组合文件,要求一切围绕脱贫“干”、一切围绕脱贫“转”。
按照这一套*策“组合拳”,六盘水紧盯“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一县一策,立足实际,“剑走偏锋”,先啃“硬骨头”,先攻最难处。在深入践行省委的“五步工作法”基础之上,探索总结出“先谋后动、先远后近、先难后易、先内后外、先快后慢”的“五先五后”攻坚法,牢牢把握住时间、空间、进度、力度上的主动权,精准施策,尽锐出战。
“先”与“后”,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
当这一战法运用在全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的盘州市保基乡时,不得不说,这一仗打得酣畅淋漓。
保基乡,位于盘州市东北部,距市区约公里,地处边远、群山连绵,所辖7个行*村全是深度贫困村。年,贫困发生率高达52.33%。
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六盘水聚集所有人力、财力、物力,向边、旮、散、远及高寒区域和30个贫困乡镇、个贫困村第一波“攻击目标”发起攻击。
保基乡成了“大工地”,交通建设、水利设施、人居环境改造、产业发展……年以来,累计共投入各级扶贫资金15.6亿元。
村民*玉龙家的旧房子和新楼房。
短短三年,贫困落后的保基已不再是旧模样。截至目前,全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元,贫困发生率降至2.38%。
连绵数里的红枫林、千年罕见的古榕树、宏伟壮观的云瀑……保基“捧着金碗要饭吃”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这里已然有了诗和远方。
保基乡陆家寨榕宿。
“六盘水‘五先五后’攻坚法立足实际,打法精准,各地可在工作中学习借鉴。”省委书记孙志刚给予高度肯定。
精准脱贫,贵在精准。
为进一步增强脱贫攻坚精准性、系统性和实效性,六盘水再次探索创新推出“四个三”攻坚战法,剑指脱贫攻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四个三”攻坚法因此入选《中国脱贫》“脱贫攻坚计”之第24计。
运用“四个三”攻坚战法,脱贫攻坚再一次高效“动起来”——
“三段”攻坚“促动”。每5个月为一个阶段,分“大战天拿下基本面”、“再战天巩固提升”、“续战天夺取全胜”三个阶段,集中优势兵力,以各阶段胜利形成最后全面决胜。
“三专”攻坚“推动”。一名领导专职负责、一个团队专班攻坚、一套打法专业保障,打造一支懂扶贫、会帮扶、专业精的攻坚队伍,确保各项攻坚措施精准高效落地。
“三级”攻坚“联动”。明确县、乡、村三级攻坚责任,把责任细化到每个层级,以目标倒逼进度、时间倒逼速度。
“三严”攻坚“驱动”。严明纪律、严格督查、严厉问责,以铁的纪律、严的问责护航脱贫攻坚,把扶贫工作抓实抓细抓到位。
“帮扶干部挽起裤脚和我们一起干,我再不甩掉贫困户的‘帽子’,真有点害羞了……”穷了半辈子的六枝特区岩脚镇金星村村民尹仲富在各级的帮扶下脱了贫。他口中所说的“帮扶干部”,便是特区*委宣传部派驻金星村的“脱贫攻坚小分队”。
翻开帮扶干部的工作日志,记录着许多为贫困群众做的“琐事”:1个新书包、5包水泥、8棵葡萄苗……这些“琐事”就是“实事”,如同星火一般点燃乡亲们的脱贫之梦。
上下同心,其利断金。
年以来,市级成立六枝特区、盘州市脱贫攻坚前线指挥部,力量全部下沉;20名市领导挂帮督导全市贫困发生率最高的20个深度贫困村;市县余人(次)领导干部下到帮扶点驻村轮战,名干部到贫困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六盘水乡乡都有扶贫团、村村都有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人“结对”。
“五个一”、“五个%”、“五个认真查找”、“五个保持不变”等务实管用的工作方法,得到史上最严制度、最严作风、最严监督、最严考评的“护航”。年以来,扶贫领域共发现问题线索件,立案件6人,*纪*纪处分件人,问责人,大大加快了全市脱贫攻坚的历史进程。
一张时代问卷,我们是骄傲的答卷人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
如何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的贫困标签?是这个时代给我们出的一道必答题。
唯有认真作答,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才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
一个个数据令人振奋:*的十八大以来,六盘水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年底的60.37万人减少到年底的9.5万人,累计减贫53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3.3%下降到3.74%,低于全省0.56个百分点。
年,对六盘水来说,更是点亮梦想的关键之年——
这一年,全市完成10.8万贫困人口脱贫,个贫困村出列;
这一年,累计7.75万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走出大山搬入新居;
这一年,六枝特区和盘州市获省*府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
山乡巨变,令人动容!
山乡巨变,是怎样的“变”?
山路之“变”,是最震撼的“变”——
“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道出的是“贫困咎于山”的无奈与悲哀。
年,学生上学时通过竹排、溜索跨越水城县花戛乡花水村花水峡谷。蒋行远摄
高高的山岗上,孤零零的小山村,仅有的一条下山羊肠小道,当地村民称之为“鸡滚死的路”,这便是盘州市柏果镇岩头村的真实写照。因为住在山顶,村民们到镇上要走2个多小时,村里盛产梨子、杨梅等水果,每逢丰收季,果子因没法“出山”,只能眼睁睁看着烂在地里。
近两年,全村修通柏油路6.3公里,组组通3.8公里,一条条通组路,串起了农家户和产业基地,村民们走出去见了“大世面”,先进的种植经验送进了小山寨,水果又大又甜,利用便利的交通被运到村外,卖上好价钱。
组组通公路,小康来敲门。
截至年12月底,我市累计完成农村“组组通”公路建设计划公里,超额完成省下达计划数,实现了30户以上村民组的通畅率达%。健全的农村路网“毛细血管”,打通了农村交通的“最后一公里”,把脱贫致富的康庄之路铺到了贫困户家的门口。
年,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大桥建成通车。市委宣传部供图
搬迁之“变”,是最幸福的“变”——
土壤贫瘠、耕地破碎、生态脆弱……
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
“搬前住在半坡上,勾腰一年没得吃。搬后住进新房子,贫困生活成历史”。搬进六枝特区落别易扶搬迁安置点平方的新家,村民程礼刚感慨万千:“这样的日子以前做梦也不敢想……”
年从纳骂村八组搬到安置点的程礼刚,如今在安置点当保安,每月0元,妻子当保洁员,每月0元,一家人生活不愁。今年3月份,还买了一辆摩托车专门接送孩子读书,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年,大河镇依托“农旅一体”产业布局助力脱贫攻坚。本报记者*蜀锦摄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六盘水以创建和谐社区、活力社区为载体和抓手,坚持“六个一批”举措,拓宽创业就业渠道,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搬迁入住人,占“十三五”搬迁计划29户人的75%。一大批“下山入城”的群众,迎来了幸福生活。
产业之“变”,是最有效的“变”——
盛夏,走进贵州省唯一一个获国家首批认定的水城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徜徉在米箩镇俄戛村润永恒猕猴桃种植基地,累累果实、挂满枝头,绿意盎然、香气四溢。
18.18万亩!红心猕猴桃产业成了村民致富的“金果果”,甚至漂洋过海,远销俄罗斯、加拿大、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31.25万亩!“水城春”、“九层山”、“牂牁江”、“碧云剑”四个茶产业品牌获得省著名品牌称号。捧起“水城春”,喝着喝着,春天就来了!
“三变”+加工企业——水城县富硒茶叶产业示范园区。张三都摄
.9万亩!小小刺梨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了六盘水产业结构调整的“一朵奇葩”。
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六盘水牢牢把握产业革命“八要素”,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猕猴桃、刺梨、茶叶、蔬菜、食用菌、中药材、核桃、精品水果等八大特色产业,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染绿了山林,带富了群众。
大河镇周家寨民润合作社的葡萄基地。
“三变”之变,是最深刻的“变”——
发仞于六盘水农村的“三变”改革,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撬动了产业脱贫的“杠杆”,让分散的资金聚起来,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打开了村民奔向幸福生活的“山门”。
年,六枝特区毛口布依族苗族乡老王山石漠化。蒋行远勾永华陈丽摄
“头顶娘娘山,脚踏六车河,谁能开发好,门前就是宝。”在盘州市普古乡舍烹村,这句谚语广为流传。
舍烹村普古银湖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陶正学,在娘娘山探索“三变”改革,带动邻里乡亲发展农业旅游,多名农民入股成了股东,近人通过分红和就业实现了增收。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54.74万户农户入股经营主体成为股东,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了“三变”改革全覆盖;38.36万户入股农户实现股权分红,分红金额达7.44亿元。
藤桥跨银湖。彭仲恭摄
六盘水“三变”改革,成为全国农村改革的一面旗帜,“连续三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被写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年)》,农业部增补六盘水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
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三变”成为脱贫致富的“金腰带”。
民生之“变”,是最暖心的“变”——
发展为要,民生为本。
端午前后,雨水绵绵,气温忽上忽下。水城县营盘乡罗多村卫生室里,村民顾小香因为感冒就近到村卫生室来输液。
年,六枝特区原毛口乡翻坎竹村民因高烧无钱治疗,只能用水拌泥土搭在头上降温。蒋行远摄
“以前哪有这个条件啊,看病要花5块钱坐车到乡卫生院去。现在家门口就能看病,真是方便呢!”顾小香说,自从村里建了卫生室,乡亲们看病不出村了。
六盘水穷,穷在医疗、住房、教育“短板”突出。如何补齐“三保障”“短板”?是横在脱贫攻坚路上的“拦路虎”。
11家县级公立“医院”与97家乡镇卫生院搭建“医共体”,开启看病新模式;完成58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个深度贫困村卫生室设备配备,山区群众看病“不再难”。
年,在高兴村卫生室里,医生为村民看病(资料图)。
危房改造,村民们从“茅草房”搬到了“新楼房”。今年以来,全市农村危房改造已开工户,开工率85.76%。
年,保基乡厨子寨村的茅草房。许斌摄
年,位于水城县野玉海景区的千户彝寨成了凉都旅游景点。姚咏摄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启动建设13所易地扶贫搬迁配套学校;重点针对2个极贫乡镇和个深度贫困村开展脱盲再教育工作,使农村孩子不再“输在起跑线上”。
年,盘州市两河乡吴官小学学生在上课。许斌摄
3年,学生在水城县营盘乡箐口村岩洞小学上学。蒋行远摄
年,美丽的洒志乡中学(资料图)。
9年,六枝特区梭戛乡平寨村70岁的段中祥老人正在背水。蒋行远摄
年,有着“火焰山”之称的盘州市刘官街道办事处花甲山村自来水管接到家门口。本报记者颜春匀摄
协作之“变”,是最温情的“变”——
23年“山海”牵手,大连和六盘水因此结缘。
一个是地处*渤海之滨的“浪漫之都”,一个是地处大西南腹地的“中国凉都”,因为一个神圣的使命——脱贫攻坚,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张桂荣、刘宝东夫妇就是其中的代表。
年5月,依依惜别97岁的老母,张桂荣夫妇千里迢迢从大连来到六枝特区落别乡参与车厘子产业发展,利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帮助当地群众探寻致富之路。
张桂荣和刘宝东在实验大棚里研究大樱桃种植。
夫妻俩克服语言障碍、水土不服等重重困难,用心用情用力帮扶群众。今年春天,原本不结果的果树挂满了一颗颗色泽红润、果实饱满的大樱桃,10多种大樱桃品种培育成功,“我们就是想让这儿的山都长满‘摇钱树’,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夫妻鸟”衔来“致富枝”,成为当地的一段佳话。
人心齐,泰山移。
近年来,为落实中央“东西部协作”战略部署,大连市在资金、物力和人力、智力等方面给予六盘水大力帮扶,一大批扶贫性、公益性援助项目和标志性工程在凉都落地生根,累计投入资金物资4.82亿元,实施基础设施、扶贫产业和民生事业等方面项目近个,培训干部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万余人,为六盘水脱贫攻坚作出了积极贡献。年,对口帮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大连市荣获贵州省第一。
大樱桃研发示范中心。
付出是不忘初心的承诺,
幸福像花儿一样绽放
到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这是中国共产*对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必须做到!
*令如山!一诺千金!
脱贫攻坚任务能否完成,关键在人。
全市各级*委*府和广大*员干部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把脱贫责任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雄心壮志,艰苦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几百、上千个日日夜夜,他们用责任担当甚至生命代价,倾注了所有的心血和汗水,浇灌出一朵朵美丽的“幸福之花”。
他们是一组组的群像,也是一个个的个体——
余留芬(左)与酒厂员工交流。
余留芬,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委书记。1年担任村*支部书记以来,她始终在与贫困“较劲”。过去的岩博村被大山隔绝,环境恶劣、生活贫困,村民们的百种辛酸、万般无奈,全部唱进了山歌里——
家家住的老土房,
出门就是猪粪塘。
一年种粮半年饱,
有女不嫁岩博郎。
山一样的艰难,难敌山一样的意志!
18年来,余留芬带领村民用林场贷款,获取发展的“第一桶金”,带领村民刨出一条路打开“山门”,建酒厂、火腿加工厂,发展种植、养殖,硬生生将一个人均纯收入不足元、三分之一的村民没过温饱线、村级债务缠身的贫困村,一步步带出“贫困泥潭”,发展成为人均纯收入达1.86万元、村集体经济累计过亿元的先进村、文明村、示范村、小康村。
如今,岩博村传唱的山歌早已换了新词——
乌蒙山里藏酒香,
金彩盘州好风光。
彝风聚朋煮美酒,
*旗招展奔小康。
大山情怀,余留芬芳!
每一次鲜花和掌声的背后,那些历经的磨难,对一个女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只有余留芬自己能读懂。但是她总是一个人默默扛下,从不言悔。她说:“只要乐于付出自己的心血,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群众就会把我们当亲人。群众的日子越过越好,是我们共产*员最大的欣慰!”
杨波,贵州屋瘠上的“第一书记”。年,28岁的杨波来到贵州海拔最高的钟山区大湾镇海嘎村任“第一书记”,一干就是9年,个日日夜夜,他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一个共产*员的初心和使命镌刻在了海嘎的每一寸土地。
那时的海嘎村是这样一番情景——
坡脚喊来坡上听,
走路走得脚抽筋。
吃的都是洋芋饭,
穿的全是布巾巾。
杨波和村干部一起,成立合作社,争取资金,引导村民发展高寒特色脱*洋芋和苦荞种植,发展养猪、养蜂和旅游产业,全村人均纯收入从年的1元达到年的多元,贫困发生率1.7%。通过美丽乡村建设、“10+N”村寨提级改造,家家户户住进了小洋楼。
杨波走访村民。
为了坚守那份誓言,杨波错过了女儿第一次叫爸爸,错过了女儿的第一次家长会……却没有错过海嘎“旧貌换新颜”的每一个节点。
他说:“为*和*府做事,为乡亲们做事,我活得舒坦、活得幸福,如果乡亲们还需要我,我还留下来!”
海嘎有一种平凡的花儿,叫杜鹃花,在乌蒙山间随处可见。无论土质肥沃或贫瘠,一到季节,就会迎风怒放,灿若彩霞,清新动人,杨波,就是其中的一朵。
苏维,水城县阿戛镇电光村“第一书记”。年,苏维来到电光村,就对乡亲们许下承诺:“你们不脱贫,我便不离开。”
苏维查看贫困户王富的养蜂情况。
驻村4年来,苏维和村干部一起,组织成立专业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三变”模式带领群众发展养牛项目,引进中蜂养殖、“乌蒙凤”骟鸡养殖项目,让贫困户人人都有产业覆盖、都有产业收益。通过争取项目资金,实施修路、引水、建机站、人居环境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
今天的电光村,家家都有整洁的小院坝、户户都通平坦的串户路、人人都是大大小小的股东,村*支部的凝聚力越来越强。贫困发生率从年的29.33%下降到年的17.47%,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元增加到元。
虽然脱贫任务艰巨,但苏维却倍感光荣,他说:“我要始终和村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带领村民走出一条‘牛路’,彻底撕掉贫困的标签!”
倪裔豹,六枝特区牛场乡大箐村“第一书记”。在驻村的天的日子里,倪裔豹奉献了自己全部的热情、智慧和汗水,甚至生命,年仅54岁。
倪裔豹的妻子冷世丽(左二)为完成倪裔豹的遗愿,走进大箐村看望贫困户。
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要做对得起农民的事情。”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癌细胞迅速扩散,他忍着巨大的疼痛,仍依然坚守在脱贫攻坚一线,用生命的余光为村民点亮了致富的希望,老百姓都说,倪书记是我们心中的“最美书记”。
……
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日之春。
脱贫攻坚路上,正是这些有情怀、有能力、有担当的人们,在努力地用自己的“辛勤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为了脱贫攻坚,他们有的背井离乡、不远千里万里来驰援;有的撇下年迈的父母,不能尽孝在身边;有的因任务艰巨,将婚期一拖再拖;有的因抽不出身,不能为即将高考的孩子做顿饭;有的背着几个月的孩子、带着生病的老人,直接扎根在一线……
在*的脱贫攻坚惠民*策的润泽下,在帮扶干部的努力下,从“等靠要”到“自己干”,山乡群众发生着喜人变化,以群众为主体的内生动力被激发出来。
“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这样的场景,正在被改变——
水城县杨梅乡姬官营村玉箐组32岁的贫困户刘国兵,年初自愿申请退出精准贫困户名单。他说:“年纪轻轻当贫困户不光荣,我想利用现在的好*策,靠双手致富,给孩子和其他村民做个榜样!”
六枝特区岩脚镇草原村贫困户蔡正权,通过发展养猪脱贫致富,当上了村代理主任。从贫困户到致富带头人,蔡正权用勤劳的双手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村民们为他翘起大拇指。
钟山区汪家寨镇那罗村村民*熙,向村委会递交了一份申请书,提出“退保”请求,希望将名额留给更困难的群众。他说:“人穷志不能穷,只要勤劳肯干,凭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脱贫致富!”
……
行百里者半九十,脱贫攻坚愈接近全胜愈艰难。我们有幸参与其中,见证在乌蒙大地上挥洒汗水,见证在脱贫攻坚中镌刻荣光,见证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历史!
越山之高者,可眺海之阔,天之远。
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的贫困标签,已经进入倒计时。年的铿锵脚步,正向我们走来,越来越近。
我们是否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憧憬凉都的乡村大地将会是一幅怎样的画卷?
——那将是一幅“绿色”的画卷。青山、绿水、白云、蓝天……乡村环境整治更加有效,走进田野,就仿佛来到“世外桃源”。
月照养生谷。高锡杰摄
——那将是一幅“丰收”的画卷,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特色农业产业步伐持续加快,“凉都宝贝”如泉涌,“绿水青山”化作“金山银山”,农民群众生活更加富裕。
银色革命。陈禹阳摄.
——那将是一幅“和谐”的画卷。城乡统筹纵深推进,要素向农村聚集,农村更比城市有吸引力,乡风文明,和谐稳定,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越来越强。
——这就是一幅生态美、百姓富,多彩凉都的新画卷!
回首来路,山乡巨变令人惊叹。
眺望前方,奔跑脚步永不停歇!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我们相约!
来源:微凉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