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日,水城县米箩镇半方塘景区人头攒动。宋小花是一“路边摊”摊主。她说:“现景区人很多,一天到黑都有生意做,今天有多元收入了。最多两天,家里的猕猴桃就能全部销售完,今年收入有余元。”七月以来,这里的游客络绎不绝,每天人流量数百人次,当地村民种植的农产品坐地卖空。 “我家的红心猕猴桃真正甜啊,吃一口您就甜掉牙……”在一家摊位前,经营户秦英珍一边哼唱着自己编的小曲一边为游客剥猕猴桃。“看不出来吧,我以前还是贫困户,现在家门口卖猕猴桃,一年就能挣元。”
这些摊位,都是当地*府统一规划设置的,仅供村民销售农特产品,不收任何费用。年,秦英珍种植了3亩多猕猴桃,挂果后全部在半方塘景区周边摊位上销售,去年净赚6万余,今年受倒春寒影响减产收入减半。在米箩镇,不少像秦英珍这样的脱贫户在半方塘景区景区边上摆摊卖果实现了脱贫。 中午,一些村民聚集在广场上,“来吧来吧来吧,欢迎远方的客人来到半方塘”悠扬的歌声响起来,当地村民自发在这里义务为游客表演。来自城区的游客谢意认真地学习着舞蹈动作,兴奋地说:“这里很有魅力,我喜欢这里的美食、这里的文化,更喜欢这里的人们。”跳完后,谢意又来到地里采猕猴桃。
在米箩镇,游人为这里的文化旅游产业提升叫好。和家人一起来旅游的贵阳游客陈贵说:“天虽冷,孩子完成水,但十分高兴。前些年来的时候,这里的旅游基础设施还不健全。这次来,旅游发生了很大变化。半山腰除种植猕猴桃外,还有枇杷、杨梅、樱桃,一年四季都有水果摘,可以说处处是景,点点有惊喜,民居既漂亮又有特色。高铁开通后,我们到这里又快又方便。” 六盘水三线博物馆,感受“三线人”披荆斩棘、艰苦奋斗的英雄气概;贵州最高峰韭菜坪,可一览众山小,体验“不游韭菜坪、枉顾贵州山”的豪迈;野玉海旅游度假区,花的海洋,欢乐的海洋……这些变化,都是近年来六盘水打造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升级版的真实写照。六盘水把旅游业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进一步加快打造国际一流避暑度假和山地户外运动目的地。
位于六盘水城区的水城古镇的前身老城,始建于清雍正年间,是六盘水*治、经济、文化的发源地。随着时间的迁移,老城正褪去繁华,城市功能逐渐衰退,成为全国80处区域性火灾隐患点之一,是制约当地发展的“硬伤”。 就是这样一个地方,短短几年之后,经过全方位改造,竟成了钟山区乃至六盘水旅游的新地标,曾经的“城中村”成为城市“会客厅”。在改造中深入挖掘历史人文和民族民俗文化,让水城古镇记得住历史。正因如此,去年6月至今,这里接待游客10万人次。老城旧貌换新颜,也“换”来了新产业。
在钟山国学馆朝代酒店,可以选择代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文化风格的房间入住,在睡梦中穿越漫漫的历史长河;在水城土司庄园酒店,守护着有彝族始祖希慕遮和彝族英雄支格阿鲁,陪伴着您的是彝族十月历广场蕴含的日月轮回;在盘州“三线”文化旅游主题酒店,一间间工业风格、火炕风格、三线风格、庭院风格、三线青年旅社风格的客房,诉说“三线”建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好风景”敲开致富门,截至目前,六盘水市已建成A级以上景区27个,其中国家4A级景区10个,省级旅游度假区8个。旅游业增幅连续多年排名全省第一。今后,六盘水将继续秉持“旅游兴、百业旺”的理念,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富民产业来培育,做大规模、做高档次、做深内涵,打造当之无愧的旅游强市。积极构建全景全业全时全民的大旅游和全域旅游格局,打响生态旅游名城品牌,让和静的绿水青山蓝天白云给各界游客一个留下的理由。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谢勇勇
编辑魏容
编审马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