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六盘水是从“地下挖出来”的。说的奇怪,几十万人的城市怎么能从地下挖出来呢?那我们就来探下它的秘密吧。
现在你走进六盘水市北部牛氓山下青年路,会看到一座普通的绿树掩映着的五层办公楼,这在市区周围无数幢几十层的楼房映衬下,显得那样普通、那样沉默,一点也不张扬。可谁曾想,它却是凉都六盘水建设的见证者,是一个曾经指挥千万大*在百里煤海浴血奋战的指挥所,它就是原水城矿务局,现改称水城矿业集团公司的办公楼。走进它,让我们看看这六盘水是怎样从地下挖出来的?它的深处包涵了怎样波澜壮阔的历史?
年是个不平常的年份。新中国成立十五年了,经过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经过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建设,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国民经济基础仍很薄弱,百废待兴。同时,由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左倾思想泛起,不切实际地提出:“大跃进”、“超英赶美”的口号,使国民经济元气大伤。又遭遇了历史罕见的自然灾害,国民经济更是雪上加霜。再加上国际上美国对中国虎视眈眈,美*驻扎在日本岛和南朝鲜,美*太平洋舰队进出台湾海峡;中苏交恶,断绝外交,周围的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持敌视态度。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使*中央审时度势,清醒地认识当前的形势,必须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防止帝国主义的颠覆和破坏。年5月,毛泽东主席提出抓紧进行“三线建设”的指示,中央成立“三线建设”筹备小组,国务院决定由13部委组成规划组。同年6月,煤炭部*组扩大会议确定“三线”煤矿建设方针。7月,中共中央西南局在四川省西昌市召开了以攀枝花钢铁基地为中心的西南地区“三线”建设规划会议,确定以六枝、水城、盘县为中心的西南煤炭基地建设项目,为攀枝花的钢铁生产和长江以南地区提供煤炭。
西昌会议后,煤炭部成立了内地建设领导小组和“三线”建设办公室,确定了“三老带三新”(即老矿区带新矿区,老矿井带新矿井,老工人带新工人)的原则。同时采用企业包干建设的办法,确定由山东煤炭基建局和华东煤炭工业公司(当时的全国煤炭工业“拖拉斯”试点)包水城片区煤矿的建设和指导。
年9月15日,煤炭部发出《关于抽调施工、地质、设计等力量支援西南建设的指示》,其中明确山东煤炭基建局机关、华东煤炭工业公司基建公司工程处人,以及山西太原煤建公司人调往水城矿区。9月26日,山东煤炭基建局副局长吕坚信和副总工程师朱培义等首批人员到达水城县大河区的汪家寨。10月2日,煤炭部副部长钟子云在水城煤矿(当时由老鹰山镇小河的水城铁厂焦煤车间改制成)主持召开了关于水城、六枝矿区建设的规划会议,确定水城矿区实行地质、设计、施工三结合,矿井规划年产原煤万吨,职工总数3万人以下,建设和生产人员由华东公司包干负责等。10月21日,山东煤炭基建局机关成建制调迁结束,华东八处和六处的土建工区到达水城矿区,经贵州省煤管局批复,成立水城矿区基建筹备处,这就是水城矿业集团公司的前身。后经中共毕节地委批准,成立水城矿区临时*委,这标志着水城矿区的“三线”建设工程正式拉开序幕。
年2月6日,经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批准,在水城矿区基建筹备处的基础上,成立了水城矿区指挥部。当时为了保密,取代号为“大河农场”,并相继建立了水城矿区指挥部临时*委,水城矿区指挥部*治部和省辖市级的水城矿区*府,地点在现汪家寨煤矿,管辖水城县的8个乡和威宁县的2个乡。后来先后改称水城矿区*委、水城特区*委和矿区*治部、特区*治部以及水城特区*府。由此形成水城县内有区,县与特区并存、县与特区合并、到特区又分为水城县和钟山区的复杂多变的行*区划历史。也就是年11月29日在水城县内设水城矿区*府,年2月22日更名为水城特区*府,年12月2日水城县与水城特区合并为水城特区,迁址水城*土坡。年12月15日,撤销水城特区分设水城县和钟山区,而现在钟山区管辖的地片大体相当于原水城矿区范围。
年3月,煤炭部召开全国煤矿干部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集中优势兵力,以最快的速度,建设水城等西南5个重点煤炭基地。从全国各地迅速调集各类干部、技术人员、工人和医疗卫生人员前往水城矿区,东起*海之滨的江苏,西至大漠深处的甘肃和四川,北自东北的黑龙江,南到江南腹地的江西萍乡,他们乘坐火车、汽车、轮船,搭上牛车、马背,甚至徒步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涌向水城矿区,为六盘水的煤矿建设献出青春和热血,有的人甚至献出年轻的生命,长眠在水城矿区而永远无法与故乡和亲人相见。
当月首先到来的是北京和华东煤炭工业公司的医疗人员38人。他们携带必要的器械和药品医院。以后相继到达的有从山西太原和阳泉、河北开滦、山东藤县及肥城和枣庄、吉林通化、黑龙江的鸡西和双鸭山、安徽的淮北等全国14个省市的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从年2月到年约两年间,来水城矿区支援建设和调入的计有4万余人,地方*府组织民工3万多人支援矿区建设,先后招收四川和贵州籍工人名,接收大中专毕业生人,迅速汇集了近10万建设大*,出现了煤矿建设史上空前的会战场面。
十万大*聚煤海,战天斗地写史篇。他们住毡蓬,睡地板,吃干粮,喝山泉,生产方式由最初的人背肩扛,镐刨铲挖到半机械化,他们克服了无数困难,经过几年的奋战,创造了一个水城矿务局机关及13个厂、矿、院,生产人员5万多,达到年产原煤万吨的生产能力,附属设施基本配套的大型企业。年12月8日,经六盘水地区革委会批准,大河农场生产指挥部改称水城矿务局。年3月,贵州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水城矿务局与水城地区煤炭基本建设指挥部合并,成立水城矿务局革命委员会,于当年9月1日合署办公。所以,年11月20日,水城矿务局明确规定:年9月1日为“建局日”。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水城矿务局经过不断完善和发展,已经发展为我国江南最大的煤炭企业,全国大型煤矿企业。进入二十一世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水城矿务局也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期,年11月18日,水城矿务局整体改制为水城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开始了二次创业的新征程,公司又得到较大发展。年,公司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实现年产原煤超千万吨,实现历史新跨越,迈上新的台阶。公司所属单位20多个,职工总数4万多人,包括家属已是10万有余。不但人口是占六盘水的很大成分,经济上也成了六盘水市的重要支柱。
翻开六盘水煤炭企业建设和发展的历史,我们清晰地看到六盘水是地下有煤炭而开发,因开发煤炭而得名,因煤炭而建设,因煤炭而钢铁,因煤炭而发展,是煤炭支撑了六盘水的企业、经济和城市。没有地下煤炭的开发,就没有六盘水的过去和现在。因为挖煤炭才聚集了人,建了企业,发展了城市。所以六盘水过去曾称为“煤海”、“煤城”、“煤都”。有人说,六盘水市是火车拉来的城市,是个外来移民型的城市,是因为六盘水通了火车、汽车之后,人口才从外地迁来快速增加,城市才快速发展起来的。其实不全对,它只说对了一个方面,如果六盘水市什么都没有,外地人来干什么呀?即使来了也留不住,还是要走的。全国各地的建设者,听从*和*府的安排,怀着一腔热血,抱着把祖国建设强盛的热忱,来到六盘水开发煤炭,当了六盘水煤炭人,他们扎下根来,为六盘水的煤炭开发,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才建设成现在的工业城市,是二十一世纪在这个工业城市的基础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变成了中国凉都。说六盘水是“地下挖出来的城市”是真的呀!(摘自《中国凉都》孙国典,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