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好漂亮,是个静心学习、舒心生活的好地方。”近段时间以来,前来六盘水师范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报到的新生和家长,看到橙白、灰白相间的教学楼、标准化的运动场以及设备齐全的功能教室,都赞叹不已。
近年来,六盘水师范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通过*建引领,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在各级各类平台和人才推动下,学院共承担国家级、省市级科研项目90余项,学院、年连续两年在六盘水师范学院年终目标绩效考核中获得第一,并荣获六盘水市年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学院自成立以来,始终以“成长有环境、发展有空间、事业有平台”为工作抓手,秉持“识才、育才、用才、留才”的工作方针,把人才紧紧凝聚在教育科技事业发展的中心周围,形成了“人才之家”的强大合力。
“十三五”期间,在*建引领人才队伍建设的助推下,现有博士35人(含在读)、教授12人,专任教师中博士比例接近60%(含在读),教授占比20%。同时,培养和入选贵州省高层次人才4人,六盘水市市管专家14人,六盘水市优秀教师3人,硕士生导师14人,形成了六盘水市能源化工领域人才高地。
创新平台是集聚创新资源、汇聚创新人才,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载体。学院紧紧围绕创建区域性高水平能源化工学科,找准着力点,把好学科建设方向,助力一流平台和学科创新发展,实现专业与学科同向发力、互促共进。
年,“贵州六盘水师范学院院士工作站”挂牌成立,实现了六盘水市省级院士工作站零的突破;年,获批“贵州省煤炭洁净利用重点实验室”,实现了六盘水市首个省级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同年,该院矿物加工工程、煤炭高效利用、矿山环境治理三个学科方向纳入矿业工程省级区域一流培育学科建设。
学院始终聚焦“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始终树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为此学院实行“导师制”、组建两个高雅爱好群、成立“化”时代科技社,以学生为中心,在第一课程与第二课堂的各环节上开展全方位的育人工作,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目的。
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鼓励支持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各类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近5年学生参加各类科技、文体活动共获奖余项、余人次,获得新型实用专利5项,发表论文80余篇。获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立项34项、省级立项30项,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冶金科技竞赛、化工实验大赛西南赛区决赛等各类学科竞赛奖项若干,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视学生学历提升和就业工作,考研率、就业率在二级学院中名列前茅。近年来,有34名学生继续深造;初次就业率均达到90%以上,就业相关度稳定在80%以上。
积极探索人才培养体系及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承担省教育厅“本科质量工程”教改项目14项,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4项,校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20余项。
同时,充分发挥自身科研、教育、人才等优势,主动服务六盘水市煤电钢材支柱产业,针对六盘水市企事业单位在科技培训、咨询服务、技术攻关等方面需求,进行全方位服务。“十三五”期间,学院承担企业横向委托课题5项,承担校企合作课题10余项,联合企业申报国家专利6项,派出省市级科技特派员10余人,开展科技服务余人次,开展培训服务余人次,为六盘水市能源化工产业创新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院还以“学科—专业—平台—团队”一体化建设思路开展学科、专业、平台和团队建设。现已基本形成以“煤炭加工与利用”为特色学科群,以矿物加工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冶金工程、环境工程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规划体系,初步形成了煤炭洗选加工、煤炭高效转化、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特色研究方向。
年度,学院石开仪教授针对六盘水市煤炭高效利用的应用基础研究——“白腐真菌对低阶煤生物液化关键技术基础研究”荣获贵州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实现了六盘水师范学院该奖项零的突破。(记者 李佳 实习生 吴梦露)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